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从山东电工电气看中国制造如何炼成?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侯帅 朱剑锋  2018/4/19 8:31:32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在近期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从制造代工转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中国制造2025”备受热议。为实现中国经济从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各方肯定。

近年来,随着特高压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工电气同步发力,加快了电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经过屡屡创新,一次次打破电力装备制造的纪录。“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或可从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的发展掠影,看中国制造如何炼成。

从103室到手工车间

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开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新厂103室的房门,面对来访者的,总是同一个背影,他一边盯着紧挨房门的一个控制器,一边操作着面前隔断内的耐压机,不断给一张厚纸板施压。

不到一个月,得益于这个反反复复的试验操作,层压纸板终于实现了外购转自制。

103室正是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张立国劳模创新实验室,那个背影便是张立国本人。张立国劳模创新实验室以服务和保障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为宗旨,以实现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国产化为目标,致力于重大装备研发和关键技术研究,努力为搭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电网互联互通、清洁能源输送的“电力高速公路”,以及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

实验室内部除了这套耐压试验机,还分别隔出了温湿度绝缘老化实验室和拉伸实验室,即使是中间三排不起眼的实验桌上,也罗列着20余种个头不大的精密仪器,不时有车间工作人员来借用。

“实验室与车间仅一墙之隔。”张立国告诉记者,“在这里,研究与实践却是‘0’距离,相辅相成。”他表示,从整个厂区设计之初,就为创新打下了基础——新厂区一入门,便是4层的技术楼,紧邻生产区,为了方便技术部门与一线员工交流,特意安装了一部互通的电梯。

就在张立国劳模创新实验室的展台上,和层压纸板比邻放置的一张贴有滑石片的硅钢片格外惹眼。而这,正是实验室延伸到车间一线的成果。

在第三车间,一台机器人正在自动生产这一展台上的产品——红色的激光定位,备料盘内滑石粒依次落入管道,机械臂疾而有序地腾挪,前端的出料一露头,便被精准地在摁在了硅钢片上。一旁职守的人员,仅需“监督”这台机器即可。

“这是我们基层员工将点子借助劳模创新实验室平台转化而成的产物。”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车间主任袭建凯看着机器人告诉记者,劳模创新实验室虽以劳模命名,却是集思广益产出群众智慧的地方。目前实验室有核心成员15人,年轻技术人员近百人,主要由山东电力设备公司交流设计部、直流设计部、验证部、工艺设备部、试验中心等骨干组成,“而他们还肩负着‘传帮带’的任务,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创新创造的过程中来,大家都是参与创新的一分子。”

正是这样一间“开放”的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30余项、申报授权各类专利近40项。创新研究的内容,既有小小的胶木螺杆、层压纸板,也有世界首台110千伏快速开关型变阻抗变压器、220千伏移相变压器等新产品研制,以及植物油变压器、电力电子变压器等技术研究。这些创新成果实现了我国电工电气的技术提升和行业引领。

当创新蔚然成风,即使是做着重复性工作的工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在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新厂的传统手工车间,那些简单、重复的机械,经由一线工人改装后,也有了让人称奇的巧妙之处——钻孔机上,几方木块与一个气压推手的增装,便免去了钻孔画线定位;打磨机的砂带旁,一个自制木质轴承,仅需轻轻一推,便与砂带形成固定角度,加工材料的标准无需再凭借漫长的经验;两排自制的山型齿状器具放在窗台阳光最足处,有潜在开胶风险的层压板被卡住后,将风险扼杀,免去了返工的烦琐;裁板机上伸出两个“小翅膀”,撑起了原本需要两个工人托起的薄木片,随着闸机裁剪,一个改装计数器精准计算,当一捆数字满足时,出口一个自制U型兜已将材料聚拢……这些普通一线员工小小的改动,发挥出的却是提效增值、减员省力的大效果。这些也是山东电工电气多措并举,提倡创新、营造创新氛围的结果。

自2012年成立至今,山东电工电气已建成24个科研基地,共承担科研项目330项,主要涉及输变电装备、输变电运维与防灾减灾、新材料应用等技术领域,经费总额约25亿元;共主持(参与)制修订公司级及以上标准58项,其中主持制修订22项,参与制修订36项;共获授权专利509项,其中发明专利79项,发表论文233篇,软件著作权57项。依托科技研发项目,研制成功39项新产品并通过国家技术鉴定,23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成果产品在交直流特高压等重点电网建设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26项成果获省部级(公司级)科技奖励,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

一碗一床与“一次”“一定”

“这一定是刘光辉的座位,因为这儿有个大碗。”第一次来到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直流设计部的一位员工,指着办公室里的一张桌子肯定地告诉记者,有事十分钟必达和用一个塑料碗喝水,就是刘光辉,这是单位上下皆知的事。

“因为用碗喝水,水凉得快。”匆匆而来的直流设计部主任刘光辉见记者一行人对他的碗感兴趣,便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是有点违和,没办法,我们这儿有时候忙得连轴转。”

同样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直流设计部的一张张折叠床。

去年,山东电工电气开始研发生产中标的锡盟—泰州、扎鲁特—青州、上海庙—山东三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共计26台换流变压器产品。

山东电工电气称之为“三直”工程。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每位员工都明白,成则一举打破世界纪录,树立企业品牌;不成,则将严重影响国家特高压电网建设进程。因此,该公司提出了“大干100天”的口号,与时间赛跑。

“特高压系列产品一次成功一定成功”的条幅横挂在车间,格外醒目。对于特高压设备制造,山东电工电气强调的并非仅仅是速度,“一次成功”“一定成功”的背后更是一颗敬畏之心、一种必胜信念。

因此,技术人员随叫随到必不可少。但夜间值班跟踪的技术人员常常是白天工作一天后,仍继续跟踪夜班生产,经常到凌晨才回去休息。“宿舍距离办公室和生产车间有些远,车间万一有什么情况,不能及时到位”,刘光辉了解到大家这个顾虑后,便为部门购买了折叠行军床。在“大干100天”期间,有效保障了部门员工值夜班时临时休息,保证车间有问题及时到位。

而刘光辉本人,同样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在短时间内,他完成了对“三直”工程4657张设计图纸逐一审核把关,组织技术评审34次,带领设计人员完成换流变零部件测绘图纸1498张,形成了全套技术储备,具备了自主设计能力。

前期设计一毕,他又带领设计人员全程跟踪服务生产,涉及物料催交、材料检验、技术巡检、问题处理、运输安装等工作,积极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1小时内拿出处理方案。他先后组织技术交底57次,技术培训8次。针对突发难题,无论白天黑夜,设计人员保证10分钟内到达现场。

“一碗一床,保证了我的革命本钱。”刘光辉谈及当时开玩笑道,转而严肃地说,“当时有个说法叫‘吃三睡五干十六’,也就是说技术岗一天大概要工作16个小时。其实,哪一个岗位的同志不是这样啊,都是一边敬畏特高压,一边不畏时间与困难的高压。”

正如他所言,那一百天中,时钟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各个车间都热火朝天——第一车间伴随着各类机床的机械运作声,绝缘件被精密地打磨修改,物料不过夜是死命令;第二车间3个万级无尘净化房内,22名工人谨慎地操作着11台绕线机,与之相邻的蓝色净化棚内,两倍于平日的工人正同步进行线圈套装;第三车间的自动取货架内的取货臂,随着纵剪、横剪、打叠等工序的加速,也在不停地24小时抽取配料;第四车间内,即使是看似极为安静地试验间,也有技术人员在不停地读取和观测数据……每个岗位,每道工序,没有停歇,只有行云流水一般的忙碌。

“常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然而换流变产品的研制必须抓小节,抓细节。从投标到设计,从生产到试验,从产品运输到现场安装调试,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纰漏,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尽最大努力,确保质量,提高效率。正是因为我们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极致,才会保证所有产品顺利产出,才能确保工程按期交付。”在“大干100天”期间,这样一条公众号的留言引起了山东电工电气人的共鸣。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许涛告诉记者,“敬畏特高压,就是一种工匠精神,要谨小慎微,精益求精,我们每一个零件都堪称‘精密’。”

同样,“一次成功”“一定成功”的目标与要求,充分验证了山东电工电气的科技研发、批量生产和质量管控能力,充分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和速度。

老厂长眼中“0”的突破

去年12月17日,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原厂老厂长冯争人老先生坐着轮椅,应邀来到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新厂的实验室,在监测室内观看了新厂为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生产的换流变压器测试试验,经过冲击局放测试,数据一切正常。冯争人抑制住心中的激动,要来了数据,随即沉下心,手工反复核算。“太厉害了,全部都没问题。”想起当天的场景,他仍难掩心中喜悦,笑意盈盈地停顿了几秒,似乎在回味那一刻,一字一顿地告诉记者:“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换流变压器,是我们先造出来的啊,那真是中国电工电气行业值得纪念的一刻。”

去年11月27日,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为±800千伏扎鲁特—青州、上海庙—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承制的第18台换流变压器一次性通过全部出厂试验,创造了产出受端分层接入1000千伏特高压产品单台容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连续成功出产台数最多的行业纪录。

“没想到啊,这么难的纪录,如此快就被接续上了。”冯争人感慨道,随着4月17日,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10台中的最后一台换流变压器试验成功,一次性通过试验台数最多的世界纪录变为了18+10——“这又是行业第一,世界第一,而研发的产品本身,也是业内最高峰。”

个体的发展,总是与时代共振。

从1968年,大学毕业入厂,接触第一台100千伏变压器,到如今鬓角斑白,受邀见证±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成功,老厂长冯争人作为一个见证了10千伏至1000千伏交直流全电压历程的员工,也见证了这家企业的50年发展变化,更是见证了伴随中国电网发展而同步成长的中国电工电气制造业。

在他印象中,入厂之时企业还以修为主造为辅,随着改革开放,这个厂区的业务,从以检修为主,逐步向着制造的方向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更新迭代的产品,他仍如数家珍,“就像爬楼梯一样,大环境推着我们,我们也借着劲。”

而近10年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的稳定运行和建成投运,全面验证了发展特高压输电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和优越性。伴随着公司在特高压领域的突破与发展,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电力装备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

一直关注着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发展的冯争人,评价这个企业在2010年之后的发展,选用了一个词——“跳跃”。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这“跳跃”中,更大的推动力,随即而来——2012年公司决定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当年5月份,按照公司优化重组中电装备公司、智研院的战略决策部署,山东电工电气成立。伴随着特高压工程发展,山东电工电气完成了最初的蜕变,跻身电工装备企业第一阵营。

作为成立依托之一的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在山东电工电气这个新瓶子里,酿出了新酒——公司斥资20余亿元,为山东电工电气在济南打造了新基地,这一基地也成为了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的新厂区。

冯争人还记得第一次来参观新厂区的景象,“高大敞亮是表象,先进一流是内在”——4座车间相邻而建,各司其职,员工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未曾见过的先进设备,“那六面屏蔽的实验室,无论是测试一般温度噪音参数,还是雷电冲击绝缘类考核,都是数一数二的。”

老厂长眼中的新厂,在硬件上从零基础实现了近乎十年的突破。有了金刚钻,就得揽瓷器活。为不同特高压工程量身定制一颗结实的“心脏”,成为了这里主要的任务。其中,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带来了最为艰巨的挑战。

“最难的,从来不是从1到100,而是从0到1。这颗‘心脏’是一次从0的开始。”冯争人表示。

随着“18+10”的成功,“0”的突破实现了。突破前所未有,打破未知领域的壁垒,获得的是引领行业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山东电工电气拥有的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发电成套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电网用成套装备等为代表的电力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这一领域,我们有了足够的声誉,中国制造已是标杆。”山东电工电气国际部刘振宇告诉记者,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山东电工电气发挥在输变电一次设备方面的集成优势,形成合力,实现业务布局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际拓展,大力开展国际电力工程总承包业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国际项目实施经验,产品已成功出口亚、非、欧、美、澳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单纯的产品出口型企业向国际工程总包商转变,有力带动了一次设备与材料出口。”刘振宇谈及这些时表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转变,这何尝不是中国电工电气制造业的另一种‘0’的突破。”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主打“中国装备”,从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的层层蜕变,从它“0”的突破,我们不难看出,实现引领,需要的正是匠心慧造,从一钉一铆,从一岗一位着手发力,才能撑起属于自己的荣誉与骄傲。

相关阅读:

中国标准引领中国制造 中国电网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