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营销和技术突破双轮驱动下,海康威视多年的海外耕耘获得回报:
美国费城、韩国首尔、巴西世界杯场馆、意大利米兰国际机场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安保项目中,海康威视的产品随处可见。
其海外营收中自主品牌如今已占到了80%,海外业务毛利率则达47.72%,超过国内毛利率10个点。
2015年权威市场调研机构IHS发布报告称,海康威视海外市场份额已经超越瑞典巨头安讯士,位居榜首。
持续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将海康威视送上了行业之巅。如今,它已是拥有25000多名员工的大型企业。
但这也让海康面临新的问题——成熟型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容易失去创新的动能,微软、IBM等前车之鉴并不少。
尽管海康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相当于竞争对手的总和,2016年更是高达24.33亿元,但10000多名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是个考验。
胡扬忠也意识到:“最大的挑战是员工是否持续保持激情,公司比较小的时候有工作的激情,是不是公司大了就好混日子,这个是最大的挑战”。
他们尝试采用一些持续激励的手段。
比如,针对研发成果设立不同级别的奖项,最高荣誉叫“特别贡献奖”,“目前已有4人和一个团队获得这项殊荣,这对公司的研发团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更大范围的激励来自股权,这让海康威视成了国企中的特殊存在。
2007年,二股东龚虹嘉开风气之先,将其所持的15%股权以7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49位经营层和核心员工为股东的杭州威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这些股权按现在计算价值500亿。
2008年6月海康威视改制时,通过设立员工持股公司,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一大批创始员工实行股权激励。
2010年上市后,也依然是每2-3年实施一次股权激励,受益员工2000多人。按目前股价计算,3年间,获利最少的员工浮盈也接近200万元。
2017年2月份,海康威视再次为2989名员工每人发1.8万股,每股优惠10元,相当于每人送18万元。
鼓励员工以入股的方式内部创业,也是保持激情的一招。
在海康威视的新兴业务板块中,除了贾永华带队的机器人公司,萤石电商网和汽车电子两大版块都是由当年的创业团队成员以二次创业的形式担当。
目前,这两个团队已为海康威视创造了6亿多元的收入。
海康威视副总裁郑一波说:“很多创业团队一开始在,到后来慢慢就分化了,而我们是在内部继续创业,是做公司的创新业务。知足常乐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是作为企业家,他不能有这种想法。”
17年,在冰面上奋力前行的海康威视实现了赶超欧美,看似完美的表象之下,它总有一丝缺憾——芯片,这也是中国大部分电子企业挥不去的痛。
由于依赖进口,芯片占去了产品的大部分成本,海康威视安防产品AI化后成本要上升3000元以上,一边要看供应商的脸色,一边要替客户考虑钱袋子,被扼住喉咙的滋味并不好受。
像三星、小米、大疆等企业一样,摆脱芯片商们的控制也成了海康的必经之路。
在近期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8年“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公示》中,海康威视的“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赫然在列。
只是,从这一名单公示的时间上看,这次海康并不是走在最前面的企业。
放眼国内同行,深鉴科技、寒武纪等已在针对安防行业开发智能芯片。
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的商汤科技、云从、依图等公司也开始向下游芯片产业延伸。华为的海思芯片更是已在安防市场占有近七成的份额。
于是,3000多亿市值的海康,继续以创业姿态前进,在学习中前进。
向一切优秀者学习,也是海康成功的基本大法,比如学习华为不惜重金投入、坚持自主创新。
董事长陈宗年就曾对媒体说,“我们能力不够,但是学习华为,我们可能是全中国最认真的企业之一。”(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 作者:王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