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导读:届时,中国的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三大产业将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世界第一;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也将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而集成电路与民用航空两领域则与世界强国仍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制造在迈向2025年这一制造强国的首期目标过程中,正在不断调整步伐,修正方向。
1月26日,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2017年版)发布会在京召开。技术路线图编制专家认为,到2025年,《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和23个优先方向的发展水平将呈“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状。
届时,中国的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三大产业将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世界第一;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也将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而集成电路与民用航空两领域则与世界强国仍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制造2025》将更加注重各地的错位发展,以避免地方政府在发展部分行业时一哄而上造成的低端过剩与恶性竞争。为此中国将滚动修订《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建设国家级示范区,并出台《关于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
发展水平“两头小、中间大”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
2015年底公布的首版技术路线图将上述十大领域进一步细化为23个优先发展方向,并设置了更为详细的发展目标。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委会主任路甬祥指出,第一版技术路线图发布到现在已有两年多时间。此间全球制造业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阶段,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这需要与时俱进地修改技术路线图。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委会委员屈贤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新的路线图根据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并基于过去两年的发展现状对未来做出了新的展望,并在原有基础上补充了关键材料和关键专用制造装备等内容。
“比如,近两年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等发展迅速,这为工业软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所以新的路线图在工业软件领域做了较大的调整,特别强调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方面的发展。”
在屈贤明看来,目前十大领域的发展并不平衡。预计十大领域和23个优先方向到2025年的综合水平将呈“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状。
首先,中国的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三大产业将整体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世界第一,而且创新模式将由跟随进入并行,进而跨入引领阶段。这三大产业的崛起将是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5G、绿色智能轨道交通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等一批重大技术将实现突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屈贤明建议,对于通信设备等三大产业,要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短板和瓶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他指出,目前中国的轨道交通需要在传感器、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方面补齐短板,同时提升在远程维护等方面的能力。“比如,中国的高铁出口到美国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高铁白天跑,晚上组织了很大的一个队伍来检修,而美国工人下班后是没人愿意晚上检修的,所以高铁必须解决远程故障监测和运行维护这一短板。”
电力设备方面,由于电力生产与消费在东西部严重不平衡,中国建成了世界等级最高的输变电系统,但是在绝缘材料以及变压器用的硅钢片上,中国仍然存在着短板,“在硅钢方面,现在许多工厂也能做,但是废品率比较高,做这个行业并不赚钱。”
中国的通信设备发展迅速,但屈贤明表示,中国在芯片以及一些关键零部件方面也存在着瓶颈。
在中间部分,屈贤明认为,大部分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如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农业装备、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战略新材料等将整体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处于世界第二、第三的位置。
而在另一侧,中国的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民用航空装备两个产业与世界强国仍有一定的差距。
“2025年,集成电路中国可能仍然会有大约一半依赖进口。现在各地都在大量地投资集成电路,这也许会把这个差距缩小,但是集成电路的生产制造、工艺与装备仍然有很大差距。”
屈贤明表示,民用航空到2025年,宽体客机可能实现装载国产发动机,但还不具备运营的条件,这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中国制造2025》在实施过程中有三个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整体上仍处于中低端的格局没改变;三是前堵后追、两面夹击的外部竞争环境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技术路线图指出,当前我国制造业的重点领域还有很大一部分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辛国斌说。
屈贤明强调,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高性能医疗器械两个产业与国民经济安全和人民健康保障十分密切,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如能抓住机遇、换道超车,仍有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的可能,应制定专项计划。
“比如近年来中国在医疗器械方面有原创技术,也有引进消化吸收了一批高端的医疗器械,但是应用普及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在应当认识到数字化的医疗器械我们并不掌握自主权,如果中国人健康的大数据为国外所掌握,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鼓励地方差异化定位与错位发展
除了上述十大领域之外,中国制造还有一批其他产业预计到2025年将迈入世界领先水平。屈贤明表示,目前看,中国的家用电器、石油炼化、工程机械三大行业有希望到2025年冲击世界第一。
“到了2025年,我们至少有六大产业有可能进入世界第一。还有20多个产业会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与国际同行进行同台竞争。有这么一批产业的支撑,中国制造强国战略才有实现目标的底气。”屈贤明说。
《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领域是否有可能调整?屈贤明表示,十大重点领域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改变,新技术路线图在框架和方向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对新兴的人工智能等产业,以及“十九大”提出的与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不排除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后半程再增加一些鼓励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2025》在地方的实施将更加注重差异化的定位和错位发展,以避免地方政府在发展部分行业时一哄而上。
屈贤明表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能过剩是普遍的问题,一些符合发展趋势、具有潜力的行业受到各地的热捧是不可避免的,适度的竞争会对产业带来一定的刺激作用。
但他最担心的是,各个省都把十大领域作为自己的发展重点,然后加上自己的特色,最后都变成了“10+x”的发展重点。
“比如机器人产业,各个省市都在做机器人,前年底统计的数据是800多家机器人企业,现在的数量更多,国内还快速涌现出四十多家机器人园区。从国际上看,机器人也只有‘四大家族’,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企业,所以这必然是低效的重复建设。”
再比如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在多地政府推动下,出现了大量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现象也层出不穷,动力电池同样出现这种苗头,“动力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需要扶持相关的企业,但是目前动力电池企业也已经几十家了,最终国家如果把补助拿掉后,相当一批企业就会死掉。”
屈贤明认为,中央政府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重点支持具备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领先的地方与龙头企业,遏制地方的重复建设。“各省、市在制定自己发展重点时,要与工信部做好对接沟通,工信部重点支持的地方和企业大都是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地方和企业。”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为解决各地产业的差异化定位问题,工信部正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与产业集聚的建设。
李北光表示,德国制造业举世闻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实施的领先产业集群竞赛计划,推出了15个产业集群,在产业自然发展的情况下,由政府协调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产业布局。
借鉴于此,中国正在推动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李北光表示,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地区间的同质化问题,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引导各省市按照比较优势来解决定位雷同的问题,同时聚焦主导产业、对标国际高端领域,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据悉,今年工信部将滚动修订《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加强世界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研究,并出台《关于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