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日,国家五部委联合发文《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进一步加快储能产业发展,发改委表示,未来10年内将分两个阶段推进储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第一阶段(2017-2020)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第二阶段(2020-2025)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储能产业已位于临界点,或将催生万亿级市场
《指导意见》指出,目前我国储能技术总体处于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据专家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储能装机将达到50-60GW,到2050年将达到200GW以上,市场规模将超2万亿元。
储能产业将迎来10年发展黄金期,储能规模应用化可期,在这关键风口,抢先布局储能产业的企业将有望受益获得先机,建议关注南都电源、阳光电源、科陆电子、天臣新能源等。
首次明确支持储能系统直接入网
《指导意见》明确,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稳定性方面,支持储能系统直接接入电网。目前,国外开展的大容量储能项目多数都是通过变电站直接接入电网的,《指导意见》为什么要提出“直接接入电网”呢?
当前,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的地点和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不同的接入方式一般就意味着储能接入容量、建设规范、验收标准、运行模式不一样。
我国在用户侧和电源侧建设储能项目碰到的问题相对较少,但储能系统直接接入电网并实现商业化运营当前还存在一些障碍,包括主体资格认定、验收标准、电价政策等等,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电力法中还没有针对储能技术的主体认定内容,按照惯例,无法对储能技术做出“电源”或“用户”的分类。
对此,可以对照美国的处理方式,早在2007年,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就推出了《防止输电服务中不正当的歧视和偏向性》(890法案),其中把储能技术归类为“非传统发电电源”,明确要求区域电力市场允许“非传统发电电源”提供辅助服务。
此次《指导意见》中明确“支持储能系统直接接入电网”,并指出要研究储能并网容量、运行控制、涉网保护、安全防护等技术内容,相信对促进储能技术的大规模商用会有很积极的意义。
推广铅碳储能但锂电储能更利产业长远发展
铅碳储能技术比较成熟,市场化态势比较明显,但基于产业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储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储能技术成本降低,能量密度高、寿命长、更为经济的锂电储能技术将更为适宜。
锂电池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储能载体,广泛应用于各种个人电子产品、行动装置乃至于电动车之车载电池。随着电池技术带来锂电池成本的下降和能量密度的提升,加上储能行业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储能行业将迎来快速的发展,有望延续锂电设备的景气周期。
目前市面上涉及储能领域的企业,例如南都电源、阳光电源、天臣新能源等企业,其本身锂电储能技术功底都不差。如天臣新能源,本身就是以动力锂离子电池发家的,这让其有更夯实的基础去全面发展储能业务,包括家用、商业、公共事业储能领域等等。
相比一般的铅蓄储能,锂电储能基本上不需要维护,温度适用范围也更广泛,可达-20℃-60℃,而且重量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能够稳定电力,改善电能质量,从而大幅度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减少电网购电,节约用电成本。这些优良性能,让锂电储能在未来比铅蓄储能走得更远。
补偿措施待明确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带动发展
我国储能产业技术繁多,发展阶段各异;应用场景多样化,商业化程度也参差不齐。《指导意见》提出,针对产业现状,出台“一刀切”的补贴政策或是仅技术支持或应用都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相反,抓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为储能参与电力系统运行、能源互联网建设建立长效的市场机制才是推动产业发展,保证产业竞争力和活力的最佳方式。因此,强调市场化发展也是《指导意见》的一大特色。
目前的储能市场尚处于商用化初期,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经济效益,如果不依赖政策补贴,储能产业想要做到盈利除了不断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强大自身水平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储能产业盈利模式。
比如改变营销模式,2016年后,澳洲、英国和德国用户的光伏系统变得非常火爆,原因在于市场的内在驱动力不是从经济性考虑问题,而是以“用电独立性”来打动客户。
国外,例如特斯拉、LG、松下、Orison等企业已经成功推出轻量用户储能系统。
在中国市场,也可以考虑从这点着手,尤其是大型企业、工厂等,从逐步摆脱用电依赖作为储能大规模应用的切入点。
目前,国内一些有前瞻意识的企业,已经在着手家用和商用后备电源技术的开发,例如天臣新能源、猛狮、科陆电子等企业,中国需要独立用电的用户比国外多,未来的用电市场也相对较大,转变营销模式,让人们转换用电思维,一旦人们开始接受独立用电的可能性和便捷性,未来市场将会不可限量。
虽然储能作为新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和新动力革新的“最后一公里”,恐怕还需再走一段时间,但《指导意见》的出台,至少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对储能的支持态度,这是非常积极的信号,为未来储能产业化和规模应用梳理了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