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布局、模式“有特色”
“东部地区光伏发电年利用小时数在1000小时以下,土地紧张、人口密集,主要利用屋顶、滩涂、农业大棚等开发分布式光伏,开发能力有限。”舒印彪透露,截至今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内的分布式新能源装机2329万千瓦,仅占新能源装机的9.7%。
“我国资源禀赋决定了新能源必须走开发大基地、依托大电网、融入大市场的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开发集中在‘三北’地区,但由于跨省、跨区输电通道不足,新能源难以在更大范围消纳。”舒印彪说,欧美等国新能源开发方式与我国完全不同,德国单个风电场规模最大1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占太阳能装机的80%,就近接入配电网消纳。欧洲电网互联互通能力强,丹麦通过16回线路与挪威、瑞典等国联网,总输电容量达到800万千瓦,是本国风电装机的1.6倍;葡萄牙风电装机480万千瓦,但与西班牙联网输电能力也达到了310万千瓦。
而据舒印彪介绍,截至2016年底,“三北”地区新能源装机合计1.63亿千瓦,但电力外送能力只有3400万千瓦,仅占新能源装机的21%。
自身“先天不足”亟待解决
记者还注意到,除了上述外部因素以外,新能源行业自身也存在亟待克服的问题。
“风电、太阳能发电机组不具备主动调压调频的能力,抗干扰能力较差,发展初期建设标准比较低,风机不具备低电压穿越等基本功能,引发多次大规模风电脱网事故。”舒印彪说。
例如,在2011年4月25日,甘肃脱网风电机组1278台;2015年7月1号,新疆有一批风电机组产生次同步谐波,经过5级变压,传到了300公里以外的花园电厂,造成3台66万千瓦机组跳闸。此外,在河北张家口、内蒙古赤峰、河南三门峡、吉林白城和山东滨州等都发生了类似的事故。
另据舒印彪介绍,近期风电又出现了高电压穿越的问题。
“新能源设备涉网性能标准偏低,其频率、电压耐受能力和传统火电机组相比较差,事故期间容易因电压或频率异常而大规模脱网,引发连锁事故。而新能源机组的这些特点,是‘胎’里带来的。”黄其励进一步指出,“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集中投产,该问题将日显突出。”
“同时,当前电网‘强直弱交’结构性矛盾突出。华北、华中电网仅通过晋东南到南阳市单回线路联系,与哈郑、酒湖等多个直流及华北、华中区域电网内多个交流存在耦合关系,成为影响电网整体安全的重大问题。为保障电网安全,哈郑、酒湖直流分别按额定容量的60%、50%控制运行。”舒印彪说。而据记者了解,酒湖线是我国首个大规模打捆新能源电力远距离外送的特高压直流工程。
发展“惯性思维”仍存
另据介绍,新能源自身在开发利用方式上也存在“惯性思维”。
“新能源有很多的用途,但是我们思想很单一,主要以发电和并网输电为主,新能源就地转化和其他利用方式较少。结果就是,建设了很多产能,最后却并不了网。”黄其励说。
另外,黄其励表示,新能源与常规电源多能互补的发电系统规划和能量管理等还需要加强;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微电网、能源互联网等的应用方式也有待进一步突破和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孝信也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西部广阔的田野和土地,基本上是不毛之地,都是荒漠和戈壁滩,有很好的开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条件。“未来我国还要继续在那里开发大型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基地。但几十亿千瓦的新能源装机都往东送是不可行的。西电东送的能力不会超过6亿千瓦,因为没有那么多输电走廊。”周孝信说,“所以,只能就地转化成氢、甲烷等多种能源形式,尽可能多地就地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