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融合可控负荷提升供热地区风电就地消能力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是国网吉林电科院牵的国家电网公司项目。项目最终成果在中广核大安洁能源供热工程进行示范应用,拓扑图如图2所示。

图2 储能融合蓄热式电锅炉提升风电消纳模式
移动式兆瓦级储能系统原理及实物图如图3、图4所示。其中,风电场装机容量为200MW,蓄热式电锅炉额定率为30MW,铿电池储能系统容量为1MW0.5MWh储能协调蓄热式电锅炉在夜间采用低谷电价时段跟风电预测出力、电锅炉制热并蓄热的运行模式。通不同热负荷需求以及电网运行约束下的试验验证,一步掌握风电一储能一蓄热式电锅炉联合运行控制调度管理等核心技术,解决风电一蓄热式电锅炉运适配性问题,实现多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储能系统置后可增加风电消纳电量比例6%,有效减少了风电风量。
图3 移动式储能系统原理图

图4 移动式储能系统实物
结束语
低负荷、供热期电网向下调峰能力不足和电网外能力弱是我国“三北”地区弃风的根源,储能技术在力系统的多环节应用已成为解决风电弃风的有效途径。
除了储能的应用技术需要继续发展成熟外,有效的运模式、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撑也是至关重要的,形成的议如下。
1)应用技术。探索并实践储能系统在能源互联中的多种应用发展模式,如储能参与需求侧响应、电调频等多种辅助服务等,并分析不同应用下储能系统技术经济性,提出有效的运营模式。
2)市场机制。探索适宜储能发展的电价结构,括其在不同应用模式下的补贴方式及其退出机制,多化投资主体及金融环境。
3)政策引导。完善并推广国家现行的激励政策为储能在电力系统多环节中广泛应用提供一个稳定政策环境,激发国内发电、电网企业和用户的投资情。
作者系: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