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超前规划布局,加强城网保障
1、实现中心城市高可靠性供电。服务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建设,保护变电站站址和电力廊道资源,加快解决变电站“落地难”问题。大力推进配电自动化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开展高可靠性示范区建设。力争2020年中心城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89%以上,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小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满足城镇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配电网建设与城市规划、水路气基础设施建设“两协同”,适度超前建设配电网,紧密跟踪市区、县城及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等经济增长热点,加快驻马店、信阳、周口、商丘等豫东南地区电网建设,增加供电能力,消除城镇用电瓶颈。开展新型城镇化配电网示范区建设。力争2020年城镇地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4%以上,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4小时,达到中部先进水平。
(三)提高建设标准,强化电网安全
1、优化完善网架结构。加快构建110千伏链式、环网或双辐射网络,中心城市尽快形成双侧电源的链式结构,城镇地区加快形成链式、环网为主的网架结构,农村地区适度增加110千伏变电站布点,缩短供电半径,解决高压配电网单电源供电安全问题,提升电网防灾容灾能力。按照供电区“不交叉、不重叠”的原则,合理划分变电站供电范围,加快10千伏主干网架建设,加快解决现有线路过载、供电半径超标、供电分区交叉、分级分支过多、无效联络和分段不合理等问题,提高供电可靠性。
2、推进标准化建设。按照“导线截面一次选定、廊道一次到位、土建一次建成”的原则,提高建设标准,避免重复改造和投资浪费。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通用设计、通用造价、检修施工工艺规范和标准物料目录。简化设备序列,同一供电区域每类设备不超过3~5种。推行功能模块化、接口标准化,提高配电网设备通用性、兼容性。在可靠性要求较高、环境条件恶劣(如盐雾、污秽严重等)以及灾害高发等区域适当提高设备配置标准。2020年,新建和改造工程标准物料应用率均达到100%,典型设计应用率分别达到98%、90%。
3、实现装备水平升级。在中心城市、城镇区域选用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设备设施,在农村地区选用成熟可靠、坚固耐用的设备设施,提高低压线路绝缘化率,提高供电安全性。逐步更换老旧设备,对运行年限长、不满足安全运行要求、存在系统性缺陷的设备等进行改造,消除运行安全隐患。提高设备本体智能化水平,推行功能一体化、设备模块化、接口标准化。推广应用固体绝缘环网柜、选用节能型变压器、智能配电台区等新设备新技术。
4、开展综合管廊建设试点。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科学规划、权责明晰”的原则,郑州、洛阳争取纳入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其他城市因地制宜实施综合管廊项目。将供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排水等管线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施工,促进城市空间集约化利用。为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避免城市综合管廊内管线间相互影响,应独立建设电力舱。推动将地下综合管廊的投资和运维费用纳入电网有效资产及准许成本,建立电价调整机制予以回收,保障企业合理收益。
(四)推广绿色技术,促进节能减排
1、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套电网建设。加强充换电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保障充换电设施无障碍接入。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加强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焦作和许昌等重点地区充电设施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布局,推广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充放储一体化运营技术,实现城市及城际间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至2020年,建成集中式充电站1000座以上、分散式充电桩10万个以上,构建以住宅和办公场所充电为主,城市公共充电为辅、城际间快速充电为补充,适度超前、车桩相随、科学合理、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2、多措并举推进电能替代。加强配电网络建设,配合电能替代有序发展。围绕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按照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铁路、汽车运输等领域以电代油,提高交通电气化水平;在集中供暖、工商业、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广热泵、电采暖、电锅炉、双蓄等电能替代技术。
3、服务新能源及多元化负荷接入。综合应用新技术,大幅提升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的能力,落实接入标准和典型设计,加快配套电网建设,促进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多元化负荷灵活接入、高效消纳和友好互动,实现清洁替代。“十三五”期间,规划在开封、鹤壁、洛阳、安阳4地建成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
4、开展储能装置试点应用。开展电动汽车电池梯次利用储能技术研究,推进大容量储能系统的试点应用,提高电网“削峰填谷”能力,提升配电网对风电场、光伏电站等规模化新能源的接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