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用将近50年岁月把4000块钱起家的农具作坊,做成产值超千亿的世界级汽车零部件王国,而且50年只争朝夕,始终挺立潮头,让鲁冠球几乎赢得了一个企业家所能赢得的一切荣耀。
在中国,他被誉为民营企业家中的“不倒翁”、商界常青树、企业家教父。在美国,《新闻周刊》称他为中国英雄;哈佛商学院将他和万向写进教材;财政部长鲍尔森请他吃饭,称赞“无论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都夸奖和尊重万向,这很少见。”
不过,最近20年来,鲁冠球始终有个遗憾,他期待最深、投入最多、最久的事业一直坎坷曲折,不遂所愿。但去年开始,事情有了变化……
本文授权转载自“华商韬略”作者:王中美,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我要造车
杭州萧山宁围镇,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普通农家二层小楼,至今仍是鲁冠球的家。
质朴宁静的老宅中,鲁冠球经常习惯性地站在一幅图画前沉思。那是一张丰田轿车海报,每次看到它,鲁冠球就会给汽车梦再打一股气:一定要造出一辆中国车,并且让它跑向全世界。
需要不断给自己打气鼓劲,是因为鲁冠球自打决定造车以来遭遇太多的曲折和无奈。中国民营企业家进入汽车领域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跪着前进”的故事,典型如吉利汽车李书福当年那句“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至今仍广为流传,触动人心。
但鲁冠球的汽车梦,比李书福来得还要难,还要曲折。因为,他一开始就选择了更高的挑战,不但和李书福一样要解决政策的制约,还要解决汽车史上无人解决过的问题。
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把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炼成看家本领、汽车零部件做成世界级巨头之后,鲁冠球就萌生了造车梦,而且一出手就要挑战世界级的高难度。
将近20年前,鲁冠球就认为,传统汽车领域,中国的落后已成定局,核心技术都掌控在国外巨头手里。而彼时,德国一些大公司已开始了电动汽车的研究,国内却还没有这样的概念。鲁冠球判断,这种汽车将是未来发展潮流,这种汽车才是中国人在汽车领域取得世界性地位的好战场。大家一个赛道,差不多同时起跑,赢的可能性最大。
先下手为强,鲁冠球决定在这新一轮的造车竞赛中占据主动权。
1999年,鲁冠球带领万向成立了电动汽车项目组,并制定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从关键零部件入手向电动汽车突围。依据这一战略,万向集团开始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式的产业链布局,成为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先行者。
但这一次,鲁冠球似乎看得太远了,以至于脚下没有路可走。
因为行动太早,中国学术界还只是把电动汽车作为前沿技术研究。听闻万向要造电动汽车,从科技界到汽车业界都不太相信,鲁冠球只得自己默默地干,甚至孤立无援地干。
直到2003年,科技部一位副部长到杭州考察“863”项目,意外发现了万向的电池实验室和中试生产线,才不无感慨地说:“你们是真在做。”
这一意外,让万向成了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课题的承担者之一。
随后几年间,经过大力气投入研发,万向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零部件集合体)、电动汽车示范运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相继通过国家“863”计划验收。
电池-电机-电控不断突破的同时,万向的电动车也相继开发出来。电动公交车、电动电力服务车、电动电力工程车等车型纷纷问世。2004年和2007年,在号称国际电动汽车最高水平的必比登清洁汽车大赛上,万向的电动汽车还获得挑战赛竞赛大奖和多个单项奖。
一边推进研发,另一边产业的布局也以超常的决心和雄心推进着。
电池被视为电动汽车的心脏,也是电动汽车更新迭代的关键,鲁冠球首先是在电池上打出重拳。
2009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万向农业产业损失达24亿元之巨,内外皆不景气中,鲁冠球依然投资13.65亿元,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