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2016年电力行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保障供应、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强化创新、加强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电力大国。
电力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电力过剩和环境硬约束双重压力将贯穿“十三五”,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与此同时,能源技术创新推动全球能源消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供给侧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电力行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显现。截至2016年底,全国煤电装机9.4亿千瓦,“十二五”以来,煤电装机累计净增2.9亿千瓦。煤电设备利用小时数降至4250小时,为1964年以来最低水平。全国纳入规划、核准、在建及其他项目总规模达到3.5亿千瓦,其中核准在建项目235个,规模总计1.86亿千瓦,未核先建和其自备电厂项目3800万千瓦。如果全部投产,2020年我国煤电装机预计达到13亿千瓦,将大大突破“十三五”确定的11亿千瓦的控制目标,煤电利用小时数也将降到3600小时左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淘汰禁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将成为今年乃至今后数年电力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清洁能源发展任务艰巨。新能源消纳问题近几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016年全国弃水、弃风、弃光电量接近1100亿千瓦时,造成清洁能源投资的巨大浪费。为实现我国对外承诺碳排放目标,未来较长时间清洁能源仍然需要保持较快增长。我国80%以上的风能、太阳能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85%以上的待开发水电资源分布在西南地区,而当地用电需求有限,需跨区、跨省消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的速度和消纳问题,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的特殊问题。
系统安全面临挑战。当前交直流电网发展不协调,特高压交流发展相对滞后,“强直弱交”的安全风险加大,500千伏电网短路电流超标问题日益显现,传统控制措施严重滞后电网的支持能力,部分地区电网主网架薄弱,安全运行过度依赖安控装置,发生问题可能引发更大的事故。灵活调峰电源比重不足,常规火电机组深度调峰、启停调峰,导致机组健康水平下降,新能源机组大规模集中并网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企业自备电厂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了系统调峰压力,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压力将在较长时间内始终存在。
电力企业经营压力凸显。燃料、环保等发电成本不断上涨。煤电上网标杆电价接连下调,发电计划进一步放开,导致交易电价大幅度降低。再加上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持续下降,煤电企业对电煤价格的成本承受能力大幅度减弱,企业利润出现断崖式下降。2016年五大发电集团煤电利润同比下降68.6%,各季度分别下降33.2%、61.4%、79.5%、96.6%,降幅呈不断扩大态势。按长协每年度合同基准价格每吨535元来计算,燃煤发电企业2017年将面临全面亏损的问题。农网改造任务重、投资大,部分地区改造资金不足,输配电价又面临改革压力,电网企业经营和发展能力受到很大影响。电力建设企业和电力装备企业受电源建设需求下降的影响,国内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加大。
统筹电力改革与发展难度加大。当前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售电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交易机制尚不健全,电力直接交易规模迅速扩大。一些地区将降成本单纯地变成了降电价,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在电力等领域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要抓好电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开放竞争激励。今年的电力改革任务将尤其艰巨。
深化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力发展,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思想,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都已出台,描绘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电力发展的总体蓝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电力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一是扎实有效去产能,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提高煤电行业效率,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二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抓好电力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开放竞争性业务;三是要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东中部地区要分别于今明两年完成,西部地区于2020年完成;四是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
2017年是推进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电力行业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提高规划的落实力度。电力行业要立足全局,促进电力规划、能源综合规划和其他规划的衔接,加强国家电力规划与省级规划的协调,坚持以规划指导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完善规划落实、监督、约束机制,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切实做好规划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察,完善规划中期评估机制,做好规划的滚动修编。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科学布置2020年、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目标。适当保持电力增长的合理区间和弹性。
坚持“两个替代”,不断优化电力结构。电力行业要不断地创新生产消费模式,坚定不移走清洁发展道路,坚持两个替代,即能源开发实施清洁替代、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能源消费实施电能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要进一步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加快跨省区输电通道建设,扩大清洁能源消纳范围,加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力度,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发展大容量、规模化储能,着力于提升电网调峰能力,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现象,提高消纳清洁能源的能力。要继续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东中部地区今明两年完成,西部地区2020年前完成。要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电能替代。进一步鼓励开展试点示范,制定完善配套支持措施,优化电能替代价格机制,加强配套电网建设改造,加快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完善技术标准和准入制度,把电能替代作为进一步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重要措施,不断提高我国的电气化水平。
坚持市场化方向,持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电力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改革的决策和部署,在改革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推动构建科学的市场交易规则和价格形成机制,打破区域壁垒和省间壁垒,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能源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培育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行业的竞争力。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集中攻关一批前景广阔但核心技术受限的关键技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业制度创新体系,着力提高装备制造的自主化水平,推动电力系统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动汽车、储能技术、新一代信息产业等方面取得新成果,争取涌现出更多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引领,推动我国电力工业实现新的跨越。
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理念提出了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电为中心和全球配置的能源发展新思路,为解决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显著的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跨区域远距离输电技术和电网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电力行业要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电网互联互通和电力贸易,加快实施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以促进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拓展中国电力发展的新领域,引领世界能源发展方向。
深化国际合作,加快电力企业走出去。依托“一带一路”的战略,加大能源产业上下游整合和国际产能合作力度,在EPC总承包、技术输出、设备制造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我国在特高压、核电、煤电、智能电网等领域的优势,在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装备供应、运用维护、技术标准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电力的清洁化和低碳化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电力工业近十几年为促进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行业发展的矛盾已积累日深。电力行业需要加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持续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满足有效需求,进一步提高电力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7年3期,作者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