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中外媒体瞩目全球能源互联网 国内外大佬们都说了啥?(5)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国家电网报    2017/2/23 10:13:38  我要投稿  

三网融合下应建立开放式数字平台

——访埃森哲亚太资源事业部总裁瓦伦丁˙德˙米格尔

2月22日,埃森哲亚太资源事业部总裁瓦伦丁˙德˙米格尔作为点评嘉宾出席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成果发布会。米格尔提到了一个关键词“ITOT”,即信息技术和运营技术。

会后,米格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来北京的飞机上,他看到一篇澳大利亚某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访谈,该公司的天然气生产设施每秒钟要收集16万个信息数据,并通过分析将数据转变为信息,用这样的信息来改善电网,实现电网自我修复。米格尔说,这就是一个将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结合的实例。

“不同于以往,今天我们生活在由更大合作伙伴和协作关系组成的价值链中。能源服务商需要建立起更为广泛的生态系统,联合专注于数字软硬件和服务的高科技公司,确保监测、控制、交易、服务消费者和互通环节更为高效。在这样的生态系统里,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必须非常重视由各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的生态系统,特别是信息技术和运营技术集成和一体化。”米格尔说。

“此次发布会上提出的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路径,同样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结合,建立开放式的数字平台。”米格尔对三网融合概念非常感兴趣,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对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将成为能源互联网成熟度的关键,分析“瓦特、比特、米特”背后的洞见将提升决策能力,推动世界经济从传统工业向新型网络经济发展升级。

自动化、储能等技术的出现已经使得电力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力量重心发生了变化。随着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和行业颠覆者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利。米格尔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系统内能源服务商,需要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建立在开放式的数字平台上。”这种开放式平台可以催生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让分布式发电、插电式交通工具、智能家居等互联互通,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并激发新的服务需求。

数字化技术也给商业模式本身带来变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了很多企业的商业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打造各种各样的平台,实现体验化的经济,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需要考虑把新的商业模式整合进来。”米格尔说,“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能够直接助力电力生产,带来巨大市场,吸引很多企业进入到这个行业当中。例如,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进军能源领域,这些行业的界限正在模糊并消失,恰恰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崛起。今天的电力行业与以往的电力行业已经非常不一样。”

特高压为能源互联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

“特高压技术将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坚强的技术基础。”2月22日,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举办的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说道。当前,中国大规模特高压输电技术发展如何,怎样将电网互联互通的成熟经验运用到世界其他地区,杨昆有着独到见解。

中国特高压已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这是不争的事实。“从第一条特高压交流线路投入运行到现在,已经过了8个年头,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共建成13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杨昆提到,在这些工程中,南方电网经营区域有2项直流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经营区域有“五直六交”11项特高压工程。中国特高压工程输电线路总长度已经达到1.9万公里,总输送容量达到8500万千瓦。单向线路的能力不断提升,直流输送的距离可达2200公里,输送容量达到800万千瓦。

谈到特高压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杨昆说:“经过8年的实践,无论是特高压1000千伏的交流工程,还是±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从技术层面上看都是先进的、成熟的。特高压所具有的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损耗低这些特点非常鲜明,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以西南区域水电送出为例,杨昆表示,在西南地区共有5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将源源不断的电能送往南方和华东的负荷中心。近些年,这几条线路每年汛期都保持连续稳定满载运行,年输送电量1400亿千瓦时。他介绍,目前,中国在建的特高压工程,还有2条交流工程、7条直流工程,总长度1.5万公里,输送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两交七直’工程完成之后,在中国的华北、华东将形成特高压交流环网,一个更高电压等级的电网将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坚强的支撑。”

当前,能源转型、清洁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呼声,全球电力的发展向智能清洁转型的脚步越来越快,特高压高效配置能源资源的潜力有目共睹。杨昆认为,全球各大洲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基本上都在特高压输送能力的范围之内。“特高压技术,包括柔性直流和多段直流系列技术等,将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坚强的技术基础。”

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将对未来产生革命性影响

——访山东大学校长张荣

2月21日,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一届二次理事会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校长张荣。作为合作组织理事会单位代表,张荣非常看好全球能源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前景,他说:“今年1月,刘振亚主席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会谈,就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形成许多共识,也为合作组织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抓住能源发展这个制高点,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在特高压电网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提出了以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是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发展思路,对未来产生的影响是革命性的。”谈到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张荣说:“信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而航空、高铁等交通领域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让跨国、跨州的交流合作更加便捷。信息网和交通网已经基本实现全球互联,但多年来能源的流动传输并没有像信息、交通那么畅通,能源互联网发展明显滞后,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张荣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系统,也不仅仅是一项电力技术,它是一种面向未来、更加合理的能源配置方式,一种更加充满活力的经济形态,会催生出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文化,会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被问及对三网融合发展的预期时,张荣表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难题,需要各方齐心协力攻克难关。从目前看,局部的融合已经实现,比如,智能电网实现了信息网与能源网的融合,高铁则是交通网和信息网的融合。特高压的创新发展为能源互联奠定了技术基础,三网融合完全具备实现的基础。”

张荣的信心与山东大学在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密不可分。山东大学与国网山东电力及其他相关单位共同组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张荣介绍说,中心成立以来,在能源互联技术、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及管理等相关技术、面向未来的新一代电力电子技术和电能传输技术,以及能源互联涉及的政策法律和国际关系问题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其中,碳纤维大容量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更是走在世界前列。

“协同创新中心搭建起联合攻关的平台,以三网融合为课题,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为方向,不同单位、不同学科有了共同的目标,将凝聚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更大合力。”张荣表示。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