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效落实节能减排
1.加快实施电能替代
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倡导能源消费新模式,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广港口岸电技术,部署新型船舶岸电供电设施,建设岸电智能化管理系统,推进岸电入江、空港陆电、油机改电等新兴项目建设。大力推广电锅炉、电窑炉、轨道交通、电蓄冷、热泵等电能替代技术,开展江北新区水源热泵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燃煤自备电厂升级替代。至2020年,实现全市港口岸电全覆盖。
2.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
推广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电动汽车入网及充放储一体化运营技术,鼓励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示范应用。加快建设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网络,建设车网融合模式下电动汽车充放电智能互动综合示范工程。开辟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绿色通道,打造“10分钟便捷充电服务网”。在江北新区核心区、江宁清水亭西路等地区试点开展充电塔建设。
(六)满足多元用电需求
1.开展智能用电技术应用推广
建设以用电信息采集、需求响应、分布式电源、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智能家居为特征的智能小区、智能楼宇、智能园区,探索光伏发电等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推动用户侧储能应用试点。推进电、水、气“多表合一”信息采集建设。建立面向智慧城市的智慧能源综合体系,建设智能电网综合能量信息管理平台,支撑“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建设行动计划。到2020年,实现电、水、气“多表合一”信息采集接入10万户。
2.加强信息通信支撑
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一体化信息通信系统和适应海量数据的计算分析和决策平台,整合智能电网数据资源,挖掘信息和数据资源价值,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信息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为各类能源接入、调度运行、用户服务和经营管理提供支撑。结合南京无线宽带政务专网,开展电力4G无线专网建设,提高终端通信接入平台的经济性和灵活性,提升电力通信对于智能电网业务的统一承载能力、安全防护能力和专业管理水平。优化现有骨干传输网网络节点,确保业务信息交互可靠畅通。在溧水地区、江北新区等区域试点开展电力4G无线专网建设。
(七)创新智能电网发展模式
1.创新发展智能电网技术装备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技术研发平台的资源,创新发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关键技术装备、大容量输电技术、智能电网先进技术装备、电力储能及新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智能电网装备制造产业,推进智能电网装备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智能化迈进。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电网产业基地,打造千亿级产业。到2017年,智能电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到2020年达到1500亿元。
2.创新发展智能电网商业模式
鼓励智能电网商业模式创新,探索构建多方共赢的市场运作模式。探索互联网与能源领域结合的模式和路径,鼓励将用户主导、线上线下结合、平台化思维、大数据等互联网理念与智能电网增值服务结合。开展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协调运行、智能用电一站式服务、虚拟电厂等重点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示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以智能化作为电网建设的主攻方向,纳入全市能源和电力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密切合作,高效联动,适应智能电网建设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要求,研究落实支持智能电网发展的财税、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智能电网建设重大问题,督导电网企业落实责任,营造高效顺畅的建设改造环境,并按照有关规定加强监管。组织开展智能电网市级试点示范工作,抓好试点地区和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加快智能电网的普及。
(二)加大投资力度
拓宽智能电网建设资金渠道,发挥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企业与社会资金投入,扩大投资规模,形成支持智能电网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设立市级智能电网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储能、智能用电、“互联网+”智慧能源等重点领域示范项目和产业发展,对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分布式电源接入配套电网工程给予适当补贴,促进智能电网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智能电网发展的融资方式和配套金融服务,支持智能电网相关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多种手段拓展融资渠道。
(三)完善配套政策
结合不同地区智能电网综合示范项目,鼓励探索灵活电价机制,提供能反映成本和供需关系的电价信号,引导用电方、供电方及第三方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发挥政府组织作用和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形成统一规范的技术和产品标准,推动智能电网健康快速发展。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开放共享的智能电网科技创新体系。
附件
南京市智能电网2016—2020年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