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决定从2017年1月日起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以下简称新规),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新规最大的变动就是提高推荐车型目录门槛并动态调整。具体从整车能耗、续驶里程、电池性能、安全要求等方面提高财政补贴准入门槛。
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这意味着今后不是随随便便生产一款电动汽车就能拿出来“骗补”;从行业来看,经过此次调整,中国将全面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2017年后的市场也将由原先的高速规模发展进入相对平缓期。
玩家纷纷涌入,前景依然广阔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的概念,其全称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范围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随后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整车和动力电池产销量迅速扩大,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去年12月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到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42.7万辆、销售4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9.0%和60.4%。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同期汽车产量的比重为1.7%。
慷慨与丰厚的财政补贴及相应配套政策扶持,刺激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井喷式增长。短短几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此前有专家预测,政府2015年至2020年的补贴总规模将超4000亿元。
近期,国务院下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再度强调要进一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应用。到2020年,实现新能源当年产销量达到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
从市场格局来看,国产品牌受益于国家补贴发展最为明显。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参与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类是北汽新能源、比亚迪、江淮等在内的传统汽车企业,他们占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其次还有上汽荣威、众泰、康迪、江铃、奇瑞和吉祥。
第二类是以特斯拉、云度、知豆等为代表的国内外新兴汽车企业;第三类是乐视、格力、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为代表的科技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目前暂无量产车、也无汽车制造经验。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近日对媒体表示,国产传统汽车超过外国品牌的希望不大,而新能源是一个契机,可能性起码比传统汽车高10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仅占汽车总体销量2%左右的市场份额,以此来看,市场前景依旧非常广阔。
亟需告别畸形发展时代
2016年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是福祸相依的一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背后也浮现出诸多问题。“骗补”俨然已成为2016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大丑闻。
去年9月8日,财政部官网发布《关于地方预决算公开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曝光了5起新能源汽车骗补案例。
此后,一份涉及72家骗补企业的名单在坊间流传,引发关注。按照网传那张具有一定可信度的骗补名单来看,72家共涉及骗补金额高达92.7亿元。
而就在行业认为“骗补风波”暂告段落时,10月,两份上市公司公告再度“引爆”这一事件。
10月1日,恒通客车控股股东西部资源公告称,收到了《财政部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书》显示,恒通客车2013年至2015年生产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中,有1176辆车实际安装电池容量小于公告容量,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信息不一致,不符合申报条件,共涉及金额2.83亿元。
对此,财政部将追回2013年至2014年874辆新能源汽车已获得的2.08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拟作出6236.4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2015年生产销售不符合申报条件的302辆新能源车不予补助,并取消其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
此后,力帆股份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力帆乘用车也收到了财政部下发的处罚决定。指出力帆乘用车申报的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2395辆不符合申报条件,涉及补助资金1.14亿元,财政部决定不予补助,并取消力帆乘用车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
无可否认,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企业的依赖性并诱致市场畸形发育,而且企业的趋利性扭曲了财政补贴的技术路线,两方面的力量使政策所期望的综合市场效果大打折扣,“骗补”丑闻持续蔓延。
12月20日,工信部通过官网再公布对新能源汽车“骗补”企业的处罚。并对包括苏州吉姆西、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五家企业进行了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