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制定各种补贴政策,其目的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关键零部件产业达到世界领先地位,逐渐将高污染、高能耗的燃油汽车有序替代,促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真正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但当前不断出现的新能源汽车的“骗补”现象对此产生了严重干扰和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分析“骗补”背后原因,其一,是企业受利益驱动蓄意“骗补”。2016年起国家提高新能源汽车补贴产品技术门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新的补贴细则,企业为赶上原有补贴政策末班车,加快生产销售,形成了2015年下半年的一轮爆发式增长。在利益驱动下,少数企业铤而走险,出现了虚假申报补贴产品“骗补”的情况。
其二,多级补贴导致补贴过度。部分地方按照国家补贴对购置车辆再给予1∶1的补贴,而在应用环境建设等领域支持明显不足,导致部分新能源汽车(如6-8米客车)车型补贴总额接近甚至超过车型成本。
其三,部分地方政府监管出现盲区。按照新能源补贴拨付要求,企业生产的车辆应在检验合格、销售上牌后才能逐级申请补贴,地方政府负有把关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指标的压力下,审核和监管失责,致使部分企业存在车辆未出厂就已获得车辆拍照的情况。
其四,企业和产品准入门槛较低。现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规则是2009年制定的,当时制定的准入条件较为宽松、门槛较低,规模较小的改装类企业也可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客观上为一批在品牌、技术、质量方面无突出业绩、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小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生产领域提供了便利。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必须严厉打击个别企业的“骗补”行为,建议调整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的拨付方式,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委审核相关技术参数时,要重点审查电池等参数是否与实际车辆的续驶里程一致,对于实际销售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型号、电池容量、技术参数等与《公告》产品不一致的,将视情节扣减补助资金、取消新能源汽车补助资格。同时,地方在发放地方补贴资金时,也要重点审核关键参数是否与车辆实际续驶里程保持一致等信息,根据审核结果,再确定是否发放地方购置补贴资金。对存在“骗补”行为和企图的,彻查虚假上牌、反复拆装的行为,加强产品一致性监管,对有“骗补”行为的商业模式采取必要的遏制。
第二,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目录的技术门槛,在整车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上提高标准,突出鼓励先进、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建立推荐车型目录动态调整新机制,集聚优势资源扶优扶强。改变财政支持方式,由普惠制补贴向奖优罚劣转变,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支持技术先进产品,积极借鉴汽车下乡补贴政策,补贴对象转为消费者,防止群体“骗补”行为。
第三,引导地方由购置补贴转为支持使用。建议地方政府将购置补贴资金转到支持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重点研究制定在使用过程中的优惠政策,引导地方财政资金更多用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使用,防止中央及地方多重购置补贴造成补贴过度。
第四,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运用技术标准弥补漏洞。专项督查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和产品的审核和监管,切实加强地方政府的补贴资金申报、使用和管理责任,建立车辆上牌、车辆运营、补贴申报、资料审核等环节的责任倒查机制。加快建立动力电池唯一性编码制度,确保编码与产品的唯一对应性,在杜绝企业利用电池多次倒卖“骗补”的同时,构建保证电池使用安全和回收再利用的可追溯体系。
第五,完善后续支持政策。加快制定补贴退出的相关步骤、时间表和后续政策,对外公布,建立市场化发展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实施中国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制度,促使燃油汽车企业承担新能源汽车发展成本。二是积极推进提高车辆使用率的政策措施,保障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次数和效率,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内部控制委员会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