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政部调查的结果,苏州吉姆西通过编造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等原始凭证和记录,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的方式,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业务,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6156万元。
而其他4家存在骗补行为的车企,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均是车辆未生产便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
除了上述5家车企以及力帆股份,四川西部资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本月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恒通)也收到财政部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
与力帆乘用车情况不同的是,重庆恒通被发现其有1176辆新能源汽车实际安装电池容量小于公告容量,不符合申报条件。
对于重庆恒通,财政部将追回其2013年至2014年874辆新能源汽车已获得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788万元,拟对公司作出按问题金额的30%处以6236.4万元罚款,取消该公司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
力帆新能源汽车扩大产能或受阻
在上述公告内容中,力帆股份指出,此次处理决定将会在短期内对力帆乘用车产生一定的资金压力。
另外,力帆股份还指出上述2395辆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不予补助,将可能导致对公司2015年始至2016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及税前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进行追溯调整,其中对2015年度营业收入及税前利润涉及减少约4689万元,对2016年度营业收入及税前利润涉及减少约6719万元。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邢华林则对法治周末记分析,此次事件首先可能会给车企信誉带来伤害,信誉是车企的立身之本。另外,对于相关供应商的合作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后期只要其规范生产流程,符合申报规范,还是会获得相关新能源车的补贴。
但是,曾秀丽则认为,由于力帆乘用车因“池芯数量小于公告数量”问题会对消费者对其新能源汽车信任危机,认为力帆新能源汽车存在造假的可能,难以保障消费客户的价值,会考虑不购买,直接影响未来力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销售规模。”曾秀丽表示。
“在信任危机下,力帆汽车新能源汽车生产扩大可能受阻,消费者对力帆新能源汽车产生信任缺失,销量无法支撑产能的扩大。”曾秀丽指出。
据力帆股份对外公布的8月产销快报显示,8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3辆,同比下降95%,环比下降92%。8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42辆,同比下降18%,环比上升45%。截至8月末,公司全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2483辆,同比大幅下降47.47%。
另外,曾秀丽还指出,投资者也会认为力帆汽车存在信任问题,而不愿意投资力帆汽车新建项目,可能认为其存在技术、销售、管理等诸多问题。
据悉,2015年5月26日,围绕新能源战略,力帆股份推出了定增预案,拟以12.08元/股价格向包括控股股东力帆控股在内的9名投资者定向增发约4.3亿股股票,募资约52亿元,全部用于智能新能源汽车能源站项目等项目。
但是,在7月21日,力帆股份推出了首次修订后的定增方案,融资规模由52亿元大幅缩减至28亿元,降幅达46%。之后,在8月22日力帆股份又将融资总额从28亿元再度缩减至22.4亿元。
行业门槛将提高
9月8日,财政部召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媒体吹风会。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将对骗取和违规谋取新能源汽车补贴的企业采取严厉惩处措施,视情节不同给予收回财政补贴、处以罚款乃至取消中央财政补贴资格、取消整车生产资质等处罚。
三胜咨询研究员陈虹丽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随着新能源骗补门事件调查的深入,不仅会对单个企业产生影响,也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引发后遗症。
大规模骗补行为,让业界反思的核心问题是:普惠性的政策扶植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扶植优秀的企业、淘汰落后的企业,必须抬高补贴的门槛,还有就是从研发环节进行扶植和支持,而不是在销售环节。
我国从2010年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据公开报道显示,201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新能源市场的补贴总数已超过百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方面都面临巨大压力。
而自今年初骗补事件被曝光,相关部门开始调查骗补事件以来,很多的企业就再也没有领到过新能源汽车补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能源汽车业内人士表示,“现在每卖一辆车都是赔钱的,无奈之下只能暂停销售”。
曾秀丽表示,骗补检查处罚完成后,首先会对行业产销量产生直接影响,在没有补贴情况下,销售成本过高,新能源汽车难以对消费者形成吸引力。
“这必然会淘汰一些小规模低水平的生产企业,因为在没有补贴支持且技术水平低、成本高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难以维持盈利,对行业市场格局产生影响。”曾秀丽说。
曾秀丽还认为,行业门槛将会提高,这促进了更多新能源汽车三思而后行,因为若随意进入新能源汽车导致拿不到补贴,会产生大量成本甚至亏损。
此外,由于国家政策不明朗,补贴迟迟不能发放,一些原本准备投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社会资本也纷纷停住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