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赫认为,大数据背景下,对于某一问题的传统研究方法,如收集小范围数据进行研究正成为过去时,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各项研究,大数据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比如在社交网络领域,研究者若没有大规模的实证数据就很难做出更为准确有效的研究。基于这一点,智慧城市在交通运输、环境治理等多方面,都离不开自发地理信息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在这些数据的支持下对城市管理作出研判。
把控好数据开放的道德伦理
以自发地理信息为代表的互联网开放数据的获取,一方面反映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获取与应用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涉及一定的道德伦理问题,如用户监管问题、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及隐私问题等。
自发地理信息提供了普通人操作和使用地理数据的权力,同时也为维护动态更新的开放地理数据库提供了可行性,然而,自发性的另一面是缺乏监管,这可能会造成用户滥用权力现象的出现。比如,早前谷歌“地图制作者”功能的审核机制是由谷歌评审员和可信赖用户共同组成的,但这样的设定显然也存在一定不足,因为一些用户不负责任的行为,谷歌阶段性地禁止了“自动批准”和“用户修改”两项功能,所有对地图的数据更改都必须经由谷歌内部的审核人员人工完成。
科赫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向互联网用户开放各项数据上传权力时,也涉及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大数据说到底与信息传播有关,传统的社会信息如来自传统新闻机构的信息,有“把关人”负责信息真实度的审核和把控,但大数据时代对于海量信息真实性的辨别,不管对政府、互联网公司还是个人来讲,都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与之相应的还有隐私问题,身处城市中的民众被某些应用软件自动地获得地理位置、职业等个人信息的同时,这些民众的隐私甚至人身安全可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
当然,就像自发地理信息这一概念的最初提出者迈克尔所质疑的,我们必须搞明白驱动用户分享地理信息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否会侵犯到个体的隐私,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人们需要看到在数据分享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是敏感的,这些问题又将如何解决?
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正等待人们的进一步思考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