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去年,国家多种政策的叠加效应充分体现,电动汽车呈现了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超过当年汽车产销量的1.5%,这表明国家鼓励和支持政策已趋完善,并得到大多数试点城市的积极响应。更加可喜的是,电动技术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潜在消费人群在增长。
但在总体上,这还是一个政策驱动的市场,它的不可持续性已经显现。从今年起,国家补贴政策开始退坡,种种情况表明,我国电动汽车正从产业发展的导入期走向成长期,相应地,电动汽车发展动力已经到了由政策驱动向创新、政策双驱动的转型期。在购车补贴逐步递减的同时,政府应在研发环节加大支持力度,集中资源支持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电控技术、轻量化、智能化等技术的突破。
另外,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电动汽车提到更高地位。比如德国政府出资支持电动汽车研发;有媒体报道从2025年开始,挪威和荷兰将停止销售燃油汽车等。相应地,很多巨型汽车公司正在加大研发力度,大手笔投资电动汽车。
这一切表明,电动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进程可能比人们预期的要来得快。
由此看来,我国的电动汽车面临两大挑战。第一,政府补贴政策进入退坡通道,电动汽车性价比提高的进程,能不能跟上政策退坡的进程,并在退坡的周期逐渐走上主要依托市场自行发展的道路,这已经成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成败的一个关键;第二,国际汽车巨头开始在电动汽车方面发力,中国肯定是他们的一个主要市场目标。能否改写我国燃油车发展的历史,使我国电动汽车在开放条件下实现技术自立,并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政府和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迎接这两方面挑战的关键是进一步突破核心技术,实质性地提高我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力。因此,我希望中国企业不要被去年电动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所误导,那是在强政策激励下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有些企业把有效资源全部聚集到产能扩张方面,却放松或忽略了创新和研发。
应该承认,目前的电动技术和几乎完美无缺的燃油车相比,性价比还是偏低的。如果某些重要的核心技术没有进一步突破,电动汽车将始终面临半途而废的威胁。
当前,我国电动汽车正在向成长期转型,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窗口。从全球看,电动汽车的技术路线还有选择的余地,核心技术尚待进一步突破,关键零部件的壁垒尚未形成,信息系统还在发展,品牌效应还未发力,商业模式正呈现多样化。可以说,几乎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
我国相对较早地把电动汽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有较好的积累。我们又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支撑,这就给我国在电动汽车行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主品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电动汽车和燃油车一样,竞争力的核心是聚集优秀人才,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掌握关键技术和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生产能力的扩张是相对容易的,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则十分艰难。但是,中国的企业不能再走技术空心化的道路了,因为那充其量只是一个泥足巨人。
补贴政策的退坡,正在形成一股强大的倒逼式正能量,补贴导向将让位于市场导向,让位于创新导向。优胜劣汰作用将被强化,在大浪淘沙中,真正能站住脚的,将是那些具有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品牌效应的企业。
此外,电动汽车的安全保障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马凯副总理7月份在西安召开的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要重视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
汽车100多年的发展史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机动化是一种必然选择。
相对于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对于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都要诸项排查、及时发现、找出对策,竭尽全力把问题消除在进入市场之前。企业要把产品安全建立在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要以更多的投入,在设计、生产和实验验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产品的安全保障水平。
最后,电动汽车产业还要高度重视标准、法规和监管的作用,设计安全的标准和法规。企业必须严格按标准和法规生产、管理和运营,监管部门则应该严格执法,要使达不到标准的产品和违规者支付应有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