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本次智慧城市专题,我们以安徽省淮北市、湖北省宜昌市和浙江省金华市三大试点城市为例分析智慧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过去,因煤而兴;如今,智慧转型,淮北市在变革中重塑。
一座缘煤而建的新兴工业城市,淮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安徽的北大门,也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成员、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从2005年至今,弹指一挥间,淮北煤化工发展可谓“十年磨一剑”。然而,这座城市正面临着转型。
安徽省淮北市市长黄晓武告诉笔者,“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还要谋求创新,在去产能的背景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他指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淮北市的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养老、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等发展势头都不错。并强调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紧跟国家倡导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双创步伐,建设智慧城市,打造众创空间,培育创新创业新生力量。
日前,记者对话黄晓武市长,详细探讨淮北城市转型发展如何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记者:从2013年被住建部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淮北智慧城市建设已走过三年时间,您如何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淮北又为什么要建智慧城市?
黄晓武:智慧城市的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通过近三年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我们深刻感受到进入信息时代一定要优先发展信息化产业,用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信息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捷高效,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民生服务。这些年我们矢志不渝地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大家知道淮北过去是一座原煤城市,为了配合城市转型,我们发挥区位和电力资源的优势,着力打造黄淮海大数据试验区,打造大数据中心,利用信息化实现创新驱动,不断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提高产业智能化水平,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
当前,淮北正处于发展转轨、产业转型、城市转向、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根据“十三五”规划蓝图,我们确立了“两个建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建成精致淮北)的发展目标。建设智慧城市,对我们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提升城市建设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业态;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动力和社会活力,增强发展新优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结合“十三五”发展目标,明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建设智慧城市为主攻方向,促进智慧技术在各领域深度融合,奋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记者:淮北如何在100个示范城市中体现自身独特性?
黄晓武:智慧城市建设,淮北市可谓后来居上,但也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先抓顶层设计,实现多规合一。实现城市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城市的规划与智慧城市的规划多规合一。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先做顶层设计,不能零打碎敲再去整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整合各方面资源一次性投入,避免了信息孤岛,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第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一方面,政府创造环境、创造条件,而技术支撑和技术路径则交给市场化的企业来做,发挥各大企业的优势共同建设智慧城市。我们引进了国内一流的企业,如华为、科大讯飞和北大方正,既能协同建设,又能充分竞争,各显神通,集合各家之优势于一体。
第三,拓展融资渠道,建立智慧城市的产业基金。我们和北大方正合作建立了智慧城市的产业基金,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第四,为民生而建,民生项目优先。首先,智慧城市建设要多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是为他们而建;其次,要先建为民服务的项目,政务服务要首先实现智慧化,在项目建设上,把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放在优先地位,切实做好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
第五,吸取各方智慧,汲取各方力量。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谋一域,也不能贪大求全、照搬照抄。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亟须解决的问题上,把老百姓的感受放到第一位。“智慧城市”建设固然离不开高精尖人才及其智慧,但更需要全体市民及其智慧的支撑。
记者: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淮北市又有哪些创新举措?
黄晓武:城市转型还得依靠创新驱动,淮北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创新举措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创新。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智慧城市和社会管理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淮北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并连续五年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全市“九个一工程”,定期督查调度,持续推进。起步虽晚起点高,力度大且推进快。
其次,在建设模式上创新。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参与、公平开放的原则,与方正科技等联合设立首期2亿元的智慧城市产业基金,成立智慧城市投资运营公司,积极推广PPP合作模式,激发了社会资本的活力,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
第三,在人才聚集上创新。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创业基地和创新大赛“三大平台”。比如,总投资20亿元、全省一流的现代职教园区一期建成使用,目前入驻师生1.7万人,成为培养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的摇篮。方正智谷科技园近期正式开园,创业学院和天使基金同时揭牌,打造全国知名的智慧城市产业孵化区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立恒源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9月底,由人社部、宋庆龄基金会共同组织的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全国“互联网+”专项赛总决赛将在淮北举行。
第四,在发展环境上创新。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推动开放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上精准发力。创新政务服务供给,打造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房地产交易及不动产登记、信访接待五大便民利企服务中心。同时,我们全面开展了山水田林湖治理,打造多湖珠连的5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央公园,打造“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山水生态城市。科大讯飞、北大方正、华为等先后落户淮北并深化战略合作,为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培育新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在公共服务上创新。主要是构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四大业务平台。其中,一体化社区政务服务平台已覆盖全市174个社区、64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市直部门下沉社区办事项231项,由“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有效解决群众办事难题。在全省率先全面启用政府权力清单网上运行平台,按照“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的要求,建立市县镇三级政府权责清单体系,市直部门和县区权力清单涉权事项13088项全部上网运行。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和无线城市建设正式启动,智慧城管、平安工程即将投入使用。
记者:淮北市如何抓住机遇,以新型智慧城市为依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黄晓武:淮北是一座移民城市,因闸河煤田开发会战会聚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几十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也涵养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我们将抓住智博会的重要机遇,牢固树立开放发展意识,深化多方交流合作,推进新一轮创新创业。
一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城市一期工程完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其中,一体化社区政务服务平台在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将覆盖所有行政村,进一步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实现由基层到“云层”转变;“爱淮北”门户网站建成开放,公共服务APP正式运行,市民通过移动客户端,即可完成政务信息查询和生活缴费等公共服务;启动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项目建设。
另一方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发挥科大讯飞、北大方正、华为等行业领军企业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在基础设施、数据集中、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积极打造智慧产业。依托海聚科技、金龙电子、京信电子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做好“延链、补链、强链”,促进集聚集群发展,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此外,还得发挥草根创业创新力量,打造创业创新之城。市政府出台《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在激发活力、夯实载体、拓宽途径、提升服务、落实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支持,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动力。比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团队分别给予300万元至1000万元的参股支持;对大学生创办领办科技型、现代服务型小微企业的,给予5000元至10000元的补助;每年评选30名“创客之星”。我们对新引进的人才在购房、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都有优惠政策,将吸引更多的智慧企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集聚淮北,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助力淮北打造创业创新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