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传统电力向市场化转型,将更多关注用户体验。随之而来的是,能源行业的信息安全模式,也将从封闭的“城堡”模型向半开放式的“机场”模式转变。
凯捷2016全球电力行业论坛6月30日在沪举行,论坛的焦点毫无悬念地落在了电力市场改革和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上。这场正在中国悄然展开的电力市场改革会给整个电力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电力和数字化管理之间,除了信息化带来的便捷,还有什么?
传统电力向市场化转型
以前,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更多关注的是生产、供应,政府的计划管理色彩较浓。而在能源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公用事业向市场转型,开始更多关注用户体验。
具体到电力行业来说,以前,电网、发电厂和用户之间基本不见面;现在,售电侧的改革,比如成立多个售电公司,就是为了打通发电者与用户之间的桥梁。而这其中,就更加体现出数据信息的重要性。凯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能源行业数字化管理总监白汪洋解释,以后多元化的售电公司,可以代表用户向发电企业买电,这样售电公司就有了不同的议价权。当然,售电公司掌握的用户用电背景信息,也可为发电企业规划发电多少提供有效的参考。售电则根据用户信息,可以开发出好似电信套餐一样的收费体系,用户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用电习惯来选择用电套餐。
其实,上海正在进行的“三表集抄”,也是信息化采集数据的一种。它不仅能减少“进户抄表”的尴尬,还能根据用户信息提供更进一步的服务,比如说,根据数据变化发现是否有漏电现象;或是有人动了智能表具,会自动报警等等。
信息安全:“城堡”模型转向“机场”模型
行业发生变化,信息安全理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在电力等能源行业,也存在着信息安全风险。比如说,最基础的用户信息、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号码等,一旦泄露,就可能进行诈骗;在市场化改革之后,售电模型、售电电价等信息就成为商业机密,一旦泄露,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抢单”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恐怖分子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小病毒,使局域电网负载过重而造成紧急停电,极易造成社会恐慌。
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安全专家陈鸣介绍,以前能源行业的信息化保障好似“城堡”模型,简单说,是以网络为中心,聚焦于边界防御。“这就好似我们的整个操作系统是封闭的,在外面加了护城河、防御系统等等。”而如今,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在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的背景下,我们的语音服务、微信服务等等,都有可能增加安全漏洞。这就好像在原来封闭的城堡上加了窗户,但开窗的同时,要同步考虑到安装纱窗、防盗网等。陈鸣认为,“大多数行业的防御模式要向‘机场’模式转变,既可以让人流、客流进入,但又有防御能力。”
在这一方面,大多数能源企业的理念转变还未跟上。陈鸣强调,这种防御理念的转变,应该在数字化开发过程之初,就做一系列的审查和构建,要是等出了事情再改、再补,往往是“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