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储能系统的应用有效弥补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提高了风电等的利用率和电网的稳定性。今年,“十三五”规划纲要、《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规划和计划都提出要加快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目前我国针对储能的补贴政策虽然未出台,但已有不少储能示范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储能技术是能源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被列为中国未来15年的15项关键创新任务之一。
进入“十三五”,中国接连作出强有力的减排承诺。比如,史无前例地提出将碳排放强度最高降低65%,并承诺到2030年之前,使非化石能源在总能源需求中的比例提升至20%。“这意味着到2030年之前,每3年要在每个省装一个核反应堆、每个县装一个太阳能电站、每个乡镇装一个风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在日前举行的“储能国际峰会2016”上分析指出。
能源革命要求加快实现能源转型,实现能源转型必须大力推动电力转型,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力的发电系统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发电系统转变。这个过程面临挑战,比如大规模的风电太阳能发电接入弱系统,会引发电压、频率、功率震荡和电能质量问题。另外,弃风弃光同样对能源转型造成困扰。储能系统的应用有效弥补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提高了风电等的利用率和电网的稳定性。
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国累计运行储能项目(不含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和储热)118个,累计装机规模105.5兆瓦,占全球储能项目总装机的11%,年复合增长率(2010~2015年)为110%,超过全球的6倍。2015年新增储能项目(含运行、在建和规划中项目)28个,装机规模37.5MW,虽然项目数和装机规模比2014年有所下降,但仍在稳步发展。
虽然我国目前已在储能发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然而与我国储能领域即将面临的挑战相比,就显得略微不足。
到2030年之前将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至20%,意味着我国每年要新增约2500亿千瓦时的风能、太阳能、核能以及其他近零排放的发电容量,其数值接近于美国现有的总发电容量。“我国的用电规模是美国的3倍,挑战更大,因此更需要创新性地发展多种储能路线。”吴宗鑫指出。
柴麒敏认为,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战略对储能技术提出了必要性要求,而能源互联网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储能技术、电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
今年,“十三五”规划纲要、《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规划和计划都提出要加快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目前我国针对储能的补贴政策虽然未出台,但已有不少储能示范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另外一些储能商业项目,如海外调频市场、微型电网市场、离网市场上,应用比例也在不断走高。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张静表示,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储能正逐渐成为刚需。新一轮电改的不断推进和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持续增加,为储能发展奠定了更加完善的基础。尤其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1%提升到20%,储能的作用更加毋庸置疑。
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6》预测,到2020年,理想情景下储能的总装机规模将达24.2GW,常规情景下总装机规模将达14.5GW。而这两种情景还是在不包括抽水蓄能的情况下预测的。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我国抽水蓄能2020年装机总规模将达40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