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信息化行业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另有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还有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个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
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国内不少公司也在“智慧地球”启示下提出架构体系,如“智慧城市4+1体系”,已在城市综合体智能化天津智慧和平区等智能化项目中得到应用。
作用:从创新1.0向创新2.0模式转变
对于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仅会促进“智慧政府”、“智慧企业”的行政管理、产业运行的升级换代,也在更深层次改变着我们城市的方方面面。清华大学电子政务实验室主任孟庆国表示,“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机遇,而社会管理创新也正是要在社会管理领域实现从创新1.0向创新2.0模式的转变。”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冰之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用户在整个生产服务体系中的位置,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强化群众满意的目标、强化社会需求的导向,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融合中,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切入准确定位智慧城市建设。
北京作为最先试点的“智慧城市”之一,目前北京的城市管理已经在基于创新2.0公共服务模式和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对此,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童云海教授在对北京“智慧城市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后指出,要通过数据驱动的社会需求挖掘使得政府服务更加贴近百姓需求,并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沟通互动、协同创新、市民参与,让从政府自身出发的管理过程变为从服务对象、市民出发的服务设计和提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