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进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化工业革命风起云涌,信息化成为欧美国家工业发展新引擎。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科学治企的时代,也是一个依法治企的时代。当科学、法制与可靠性管理联姻,我国的电力可靠性管理模式日渐清晰。
1992年,由能源部颁布的电力可靠性管理首个法规文件《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若干规定》诞生。2014年,国家能源局重组,电力可靠性监督管理明确为政府行政职责。2015年,国家能源局修订出台了新的《电力可靠性监督管理办法》,这是电力可靠性管理历史上的第5份规章文件,确定了新时期的方向和任务,为全国电力可靠性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标准化是现代复杂工业体系管理的重要依据,在电力可靠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作为可靠性技术标准的权威管理机构──“电力行业可靠性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1996年成立以来,经过20年的努力,建立起了全行业开展生产、管理、科研等可靠性工作的技术依据和技术纽带,实现了我国电力工业可靠性管理的自我升华,完成了我国电力工业迈向规范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管理的前奏。
在世界电力工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潮流中,我国的电力工业也在做着积极的准备。
这部《电力设施可靠性统计编码》,由水利电力部首次印发于1987年,与发电、配电、输变电可靠性统计办法配套使用。“编码”第一次将全国电力可靠性数据统计、分析的定义和方法进行规范,迈开了我国可靠性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坚实的一步。
此后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新领域、新设备投运数量激增,这部“编码”经过了三次较大完善与补充。
这期间,电力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支持工具──“电力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也经过了从单机版到网络版四次较大的系统升级与完善。随着发电设备、输变电设施和用户供电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逐步广泛应用,企业和行业可靠性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可靠性管理信息化叩开了第一扇大门。
2014年12月24日,国家电网公司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全面建成投运,实现了对电网频率、电压和可靠性等电能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在线监测分析。系统通过多种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集成,及时发现可靠性指标变化,实现提前预测和超前管控,更好地保障了可靠性管理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使我国可靠性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4年8月29日,中国电力可靠性管理迎来了它既普通又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来自电力行业和企业的领导、专家、以及可靠性管理人员云集北京长城饭店,共同见证我国首次电力可靠性指标发布会的召开。
这是我国可靠性管理第一次从幕后走向前台,面向整个电力行业、面向上下游企业、面向全社会发布电力可靠性指标。
22年来,电力可靠性管理始终持之以恒地公布、反馈可靠性信息和技术动态,实现了可靠性数据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为电力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服务,为装备企业提供了质量反馈信息,已经成为电力可靠性管理服务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电力可靠性管理还开展了针对各类可靠性对象的动态分析,对关键设施和高端设备的专业技术分析。并编辑年度报告、汇编和手册200余期,10万余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0年间,我国电力行业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出访考察和邀请国外专家访华研讨,持续不断加强可靠性管理国际合作。
2014年6月,国家能源局访问美国能源部、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和北美可靠性公司,就大电网安全、可靠性管理转型和技术体系建设等新时期重点问题进行了交流。
我国的可靠性管理已经成为国际电力可靠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国内外电力可靠性先进技术成果和管理方法的沟通,提升了我国电力可靠性管理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