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全球互联网不仅仅是投资拉动经济,对我国经济体的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还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刘坚:全球能源互联网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作用毋庸置疑。全球能源互联网与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密切联系,建设能源互联网将推动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应用,促进无源光网络技术、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全面提升国内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水平,实现电工装备技术升级,促进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产业链”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与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消费升级。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动工业、交通、商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等各领域的电能替代,不仅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增加经济产出,带动电动交通、电锅炉、电采暖、电炊具的新兴消费,提高社会整体能效。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预计2020年我国电能替代规模可达1万亿度,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2%提升到28%左右。此外,随着能源转型深入推进,将来全球能源供应主要是发电,能源消费主要是用电,国际能源贸易主要是电力贸易,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主导权成为能源竞争的制高点,是国家间竞争的新领域新高地,引领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话语权。
记者: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治理雾霾问题非常迫切、倍受关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否有助于解决“雾霾上行、经济下行”这一矛盾?
刘坚: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应对“雾霾上行、经济下行”难题的治本之策。与其他传统的推进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增长的举措相比,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它本身是基于清洁能源、全球配置原则提出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因此对于破解全球化石能源大量开发利用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诸多难题,统筹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最有明显优势,可以有效避免传统举措刺激经济增长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当前,大规模煤炭消费是造成我国雾霾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加快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能够保障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预计到2020年、2025年,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可以分别达到10亿、17亿千瓦;清洁能源比重可以分别提高到18%、26%。碳排放峰值控制在101亿吨左右,峰值降低24亿吨。2020年东中部负荷中心接受外来清洁电力3.1亿千瓦,每年替代原煤4.8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64万吨、二氧化碳9.4亿吨,PM2.5排放总量降低20%。
记者:作为资深媒体人,您对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有什么样的期待和评价?
刘坚: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无疑是当下的热词,各方专家学者、各类媒体高度关注、热烈讨论,我觉得大家的态度都是积极和期待的,都深刻认识到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大意义和未来美景。
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中国倡议,是继“一带一路”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是对传统能源发展观的历史超越和重大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国能源互联网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我国能源互联网,将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和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主动,有利于我国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是稳增长、调结构、治雾霾的战略增长极,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经济、社会、环境价值巨大。
(刘坚,1966年9月出生。1984年6月至1988年6月,在武汉大学新闻系学习。1988年8月至1991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1991年至2001年4月,在中华工商时报任编委、新闻中心副主任。2001年4月加入经济观察报,现任经济观察报社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