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互联互通也是痛点
实际上,除了市场价格,现在困扰电动车发展的还是充电桩问题,特别是在不同地方,由于充电标准不同,电动车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也极大制约了电动车的进一步发展。
上汽集团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军近期曾做过一次试验,他派了一辆纯电动汽车荣威E50到长三角四个城市跑了10天,发现充电桩有68%的好用,还有32%的桩是不能用的。
“E50是按照最新国标来改造的,但是试验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14个充电桩中,有8种不同规格以上的交流桩,6种不同规格以上的直流桩,有些可以用,有些不能用。”
朱军说,不能用的充电桩除了标准问题,还有支付方式不统一的问题。“有些微信支付,有些人工服务,有些自助支付,还有很多公共桩,大部分在酒店、公司的停车位上,基本不对外服务。”
除此之外,更让朱军感到困扰的是,充电桩很难找,好不容易根据app找到一个,但充电桩车位上停着一辆车,根本无法充电。
解决上述问题,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可以通过建设私人充电桩来实现互联互通。“私人充电桩可以通过落地促进电动车销售,也促进政策落实。未来私人充电桩可以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共享。”上海自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称。
这也是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思路。一位来自杭州城乡建设委员会的官员在3月24日举行的“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届长三角汽车发展推进高端研讨会”上就建议,未来基础桩的自用充电是最主要的,公用充电桩应该是临时补电作用,不能作为主要的充电桩。
“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老百姓到底会买多少电动车。如果我们把桩配多了,可能媒体又会说,桩在那里晒太阳没车充。”上述官员称,当前国家对充电桩的规定是宽泛标准,有可利用性,但究竟哪里用直流哪里用交流,还是比较乱。
现在,建立充电桩之间的互联互通已经成为部分地方政府间的共识,而要完成这一过程要分三个步骤:一、基本信息共享;二,实现充电服务费用的统一支付;三,完善充电互联平台的其他基本功能。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还是需要通过政策的顶层设计,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机制以及对实现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保障措施来实现。”有业内人士说。
但当前随着一些地方政府酝酿下调电动车补贴标准的趋势日益明显,解决电动车市场化中所面临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