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储能是目前最可行的技术路线
铅酸电池是最老的也是最成熟的化学储能方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广泛用于汽车启动电源、电动自行车或摩托车动力电源、备用电源和照明电源等。铅酸电池电极主要由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充电时,正极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铅,负极主要成分为铅;放电时,正负极的主要成分均为硫酸铅。铅酸电池可靠性好、原材料易得、价格便宜,但是其最佳充电电流为0.1C左右,充电电流不能大于0.3C,放电电流一般要求在0.05~3C之间,很难满足功率和容量同时兼顾的大规模蓄电要求。同时,铅酸电池不可深度充放电,100%放电条件下对电池的寿命影响非常大(满充放电条件下电池的循环寿命不足300次),并且充电末期水会分解为氢气、氧气体析出,需经常加酸、加水,维护工作繁重,因此不适合在智能电网领域应用。
目前可以应用于智能电网领域的化学电源主要有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钠硫电池(NaS)是美国福特(Ford)公司于1967年首先发明公布的,它以金属钠为负极,硫为正极,陶瓷管为电解质隔膜。在一定的工作温度下,钠离子透过电解质隔膜与硫之间发生可逆反应,形成能量的释放和储存,见图2。钠硫电池比能量高(理论比能量高达760Wh/kg)、可大电流充放电、使用寿命长(10~15年),是目前较经济实用的储能方法之一,主要应用目标是电站负荷调平、UPS应急电源及瞬间补偿电源等领域。目前钠硫电池技术领先的国家是日本,截至2007,日本年产钠硫电池已超过100MW。2008年,日本二又风力发电站导入了NGK公司的17台钠硫电池系统,蓄电能力34MW,成功地抑制了最大功率为51MW的风力发电设备的功率变动,实现了计划性地进行功率输出,为实现风电的并网发电提供了基础。2009年,我国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成功研制了100kW级关键技术,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大容量钠硫单体电池核心技术的国家,所开发的钠硫电池如图3所示。但是钠硫电池需要高温350℃熔解硫和钠,需要附加供热设备来维持温度,同时过度充电时很危险,因此在安全性和免维护性方面存在不足。


全钒液流电池的研究始于1984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Skyllas-kazacos研究小组,它是一种基于金属钒元素的氧化还原可再生燃料电池储能系统,其工作原理示意图见图4。液流电池采用质子交换膜作为电池组的隔膜,电解质溶液平行流过电极表面并发生电化学反应,通过双电极板收集和传导电流使储存在溶液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的额定功率和额定容量相互独立,功率大小取决于电池堆,容量大小取决于电解液,可以通过增加电解液的量或提高电解质的浓度来实现增加电池容量,通过更换电解液实现“瞬间再充电”。液流电池的理论保存期无限,储存寿命长,无自放电,能100%深度放电而不会损坏电池。这些特点使得液流电池成为储能技术的首选技术之一。目前液流储能技术已在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示范性应用,我国目前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全钒液流电池的难点在于通常使用的总钒离子浓度低于2mol/L,导致比能量只有25~35Wh/kg,电解液储槽大、较难管理,而且正极液中的五价钒在静置或温度高于45℃的情况下易析出五氧化二钒沉淀,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