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散烧煤的控制措施,有多种手段,一是利用发达的监控设备。哪个地方冒烟了探头都能看见,怎么来控制、谁来控制、谁来执法、谁来监管?责任部门各司其责就是。二是经济制裁。需要加大惩罚力度,同时发挥老百姓的作用,让老百姓主动举报。
记者:目前,我国化石能源比重过高,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大,虽然在解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工作中获得重大进步,但二氧化碳排放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您认为应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效防止温室效应?
胡兆光:目前,我国煤炭的主要污染源是二氧化碳排放,因为火电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已达到标准。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火电厂是天花板,控煤,二氧化碳排放就少。石油、天然气也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排放量比较小。我国现在大力支持电动汽车发展,以此替代燃油汽车,国家支持力度比较大,所以油气的问题不大。要减少碳排放首先就要控煤,不烧煤,二氧化碳排放自然就下来了。
从技术层面讲,虽然目前有碳捕捉技术,但因为成本很高难以普及,所以当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煤炭使用。
记者:在您看来,应如何解决清洁能源的消纳问题?在存量可再生能源电量消纳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大规模消纳“存量+增量”可再生能源电量,减少或杜绝能源浪费?
胡兆光:新能源消纳问题,一个是建立电力市场,另一个是通过经济手段。现在我国正在建立科学有序的电力市场,技术方面已领先于国际,新能源消纳不存在技术障碍,存量慢慢的会消化。但是有些地方弃风、弃光规模很大,难以本地消化,同时外送通道不畅,这就需要从规划协调方面来解决问题,通过电力体制改革,给可再生能源提供一些措施、保障,另外在技术上也要对电网的建设和线路设备做一些弥补。
记者:目前有些新能源企业反映资金补贴不到位,造成资金链断裂,制约发展。您对新能源补贴缺口有什么看法?
胡兆光:新能源补贴在财政上是有缺口,缺口的补充一是从电价中抽一部分收入补充,另一方面新能源成本不断下降,补贴将越来越低,以后达到不再补贴。目前,可根据技术水平做一些适当的补充,激励大家去做研发,不需要多少年就可解决补贴问题。
针对新能源企业资金补贴不到位,造成资金链断裂、制约发展的问题,我认为是操作中的一些问题。谁来制定标准,谁来具体实施不明确,确实给新能源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很多困难。政府是制定政策的,不要再去具体实施,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资金补贴很多机构可以做好,政府把规则要求提出来,让其他机构去做,自己负责监督管理就可以了。同时,政府应制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明确责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