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年来,在雾霾引发的环保压力下,从国家层面到各地政府明显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激励政策支持,不仅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特别是在项目资金和财政补贴方面不遗余力,让广大投资商看到了一片炙手可热的财富蓝海。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数量不过7.85万辆,而2015年相关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据达到井喷,我国新能源汽车共销售33.11万辆,同比增长3.4倍,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24.75万辆,同比增长4.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8.36万辆,同比增长1.8倍。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列全球第一,在全球销量中占比已超过30%。对此,国内外媒体纷纷看好这个行业,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超级引擎。
毋容置疑,在众多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可喜的骄人成绩,许多新进入该领域的汽车制造商也从中获益非浅,可谓名利双收,风光无限。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源能源汽车产业与欧美相比,无论从技术研发还是品牌实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更令人隐约感到担忧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管理和行业规范仍有待加强,特别是一些制造商利用政策空隙,干起了骗取国家补贴的非法行径,给新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由此扰乱了正常的市场行为。
早有媒体报料,“骗补”已成为行业潜规则,形成了高达5000亿元的灰色产业链。事实上,每个铜板都有两面性,政府采取高额补贴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本意在于鼓励车企加快研发革新,掌握自主核心技术,从而实现“弯道超车”领引世界趋势。往往事与愿违,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一些急功近利的厂家动起了“歪脑筋”,将补贴当作了“唐僧肉”,直接无视产品本身,粗制滥造,甚至玩起了“左手转右手”的可笑游戏,导致有些车型“深在闺中无人知”,更谈不上什么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和用户体验了。这样,无疑造成了国家补贴政策的效益“陷阱”,也给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平等竞争的挑战。
其实剖析其中原因,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首先,从国家层面思考,补贴新政的出台略显仓促,对整个行业的管理和规范急需高屋建瓴的规划,一是市场准入门槛低,造成参与企业良莠不齐,据统计,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一年增长三倍多、公告目录车型连续两年翻番、生产企业一年增长近五成、众多行业外企业纷纷加入……在看似欣欣向荣前景光明的背后,庞大数量并不代表着高品质,除极少数企业掌握动力电池和关键材料技术外,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未来发展仍受到质量与技术的问题制约。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青春期”困惑,还需要国家通过政策调整,根据形势适当提高生产准入管理机制,采取持优劣汰的方式,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势企业。
二是补贴方式相对单一,整车之外的配套产业链尚待重视,如动力电池、新材料、充电设备等都需要充分考虑进去,真正做到从注重产品到关注过程的转变,促使整个产业强强联合携手并进。
三是行业管理相对滞后,缺乏有效定价机制,地方保护主义和过手财政问题依然存在,如此容易形成产能盲目扩张和严重依赖政策的“怪圈”。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关注世界最新技术的趋势发展,向行业先进企业学习取经,高度重视前期研发投入,加大培育自主核心技术,加强生产制造质量管理,提升人车互动体验水平,健全售后服务体系,塑造品牌效应和美誉度,等等这些都是每一个立志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企业家必须沉下心去思考和逐步解决的。
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让人惊喜的是,一些积极措施正在撒网布局,最近有关部门已经着手对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工信部在去年颁布《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之后,再次联合四部委于近日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根据以上相关通知,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将会调整下降,直到逐步退出。同时,“骗补”的漏洞将会彻底堵上,那些不依赖补贴最终幸存下来的企业必将以品质作为核心竞争力,市场亦将回归理性发展。
将市场还给市场,自己给自己力量,这是不变的真理,也是每一个关心新能源汽车产业良性发展的有识之士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