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
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发挥我国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发展的领先优势,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网互联互通为突破口,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有利于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和全球能源转型中占领制高点,赢得全球能源治理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投资100万亿美元左右,可以带动我国特高压、智能电网相关技术、装备和标准输出。
2、电网发展现状
目前,国家电网已建成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皖电东送工程、浙北-福州3项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特高压线路3143.4公里,特高压变电站10座、变电容量5100万千伏安。在建的有锡盟-山东、淮南-南京-上海、蒙西-天津南、榆横-潍坊4项特高压交流工程。
这些工程带动我国电工装备业整体升级。我国已研制了特高压变压器、开关、高抗、串补等全部关键设备,均一次投运成功。在特高压带动下,我国电工装备企业不仅主导了国内高端市场,而且进军国际市场,出口额连年大幅增长。巴西已采用我国特高压技术和装备建设大型水电送出工程。
3、大电网发展格局及“十三五”特高压电网发展展望
统筹考虑能源基地开发、受端地区用电需要,为满足我国能源需求和西部大开发需要,解决能源安全、电网安全、严重雾霾等问题,拉动国家内需和经济增长,还需加快实施“五交八直”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其中扎鲁特~驻马店、呼盟~青州特高压直流工程,汇集东北地区火电和风电,打捆送电华北、华中负荷中心,解决东北电网“窝电”问题,满足煤电和风电基地开发、外送需求。
电网发展格局优化的思路:在“十三五”将国家电网优化为西部(西北+川渝藏)、东部(“三华”+东北三省+内蒙古)两个特高压同步电网,形成送、受端结构清晰,交、直流协调发展的格局,将国家电网跨区输电规模从目前的1.1亿千瓦提高到3.7亿千瓦。
“十三五”期间,电网建设投资2.7万亿元,带动电源投资3.2万亿元,总投资近6万亿元。
“十三五”分布式电源及配电网发展形势及展望
1、分布式电源发展趋势
目前国家已明确了2015和2020年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分布式天然气的发展目标,虽然对小水电也明确了发展目标,但是小水电一般不作为严格意义的分布式电源,对其他类型分布式电源并未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
根据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确定预测情境下分布式电源发展规模:2020年分布式电源装机容量可达到1.87亿千瓦,占同期全国总装机的9.1%;2030年分布式电源装机容量达到5.05亿千瓦,占同期全国总装机的17.3%。从发展趋势来看,分布式电源占比逐年增加,年均增加近1个百分点。
2、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网发展需求
(1)分布式电源发展需要依托坚强电网支撑,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经济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发挥电网余缺调剂作用。在用户的用电高峰时期,分布式电源很有可能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或在用户的用电低谷时期,分布式电源电量过剩,此时需要大电网为分布式电源和用户提供电量调剂余缺;发挥电网备用服务作用。除了少数偏远地区独立运行的分布式电源外,分布式电源一般均接入电网,正常运行时由电网为其提供电压频率支撑、系统备用等服务,发生故障或检修退出时,由电网继续为其用户提供可靠的电力服务,以满足电力用户的可靠供电要求。
(2)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将出现局部地区潮流返送输电网、双向潮流大幅变化等情况,进一步驱动电网的更广泛互联,实现全网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德国经验: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将导致配电网潮流双向流动,成为有源网络,进而出现本地分布式电源发电过剩而频繁向主网送电情况。目前德国大量分布式光伏接入,每年约有四百小时向主网送电,对德国主网有功平衡带来较大影响。依靠大电网调节成为德国分布式光伏消纳重要手段。
我国情况:2020年前,将出现局部地区(比如浙江嘉兴市、北京延庆县)的可再生能源渗透率高达200%的情况,潮流将返送至220千伏电网。要求主网与配电网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将分布式电源纳入到主网监控范围内,在全网范围内优化配置分布式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