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就是多点接入、多形态融合和多方参与。原来我们有发电厂、电力公司、消费者、企业,未来这种对象身份明确、简单参与的形态将会被变得复杂而丰富,从生产到消费的门槛也会被逐步的弱化甚至消失。举个例子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每个用户对电的也将出现新的需求,既有追求价格的,也有要求质量的,还有强调来源的,这些都会体现出开放的特点来。
共享,就是全球能源互联网成果的普惠过程。这种成果的共享范围不仅仅是原来我们理解的某个企业或某个政府部门能够享受到的好处,未来所有参与到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个人、单位、政府、社会都会享受其成果。举个例子,现在家里没有铺设太阳能面板,你只能作为电能消费者,铺设之后你就可能既是能源的消费者,也是能源的生产者,你在能源环节中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夸张一点说,将家庭定义成一个微型电厂也未尝不可。
什么是智慧城市
城市是我们能源消费的主体,我国能源消费的70%集中于城市,绿色能源的广泛发展,将有力驱动城市建设,最终实现城市用能方式与发展方式的共同转变。由此可见,当今城市发展,必须要与绿色能源相结合,这样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能够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充分感知城市各种活动的需求,并作出智能的响应,包括零碳能源的开发、配置和消纳,是一座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从特性分析来看,智慧城市应当具有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和协同化四个典型特征。
网络化,就是信息和资源传递的网状交互。之前,我们的能源、信息传递都是单向渠道,而智慧城市要求这种传递是双向的甚至多向的。一方面,能源、信息的储备将智能化地服务于整个网络的需求方;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网络将能源的消耗水平转化为城市的健康指标和生命体征。举个例子,原先,我们讲电能相对于化石能源,最大的麻烦在于电能发出来,可以有波峰波谷,但是不能停。而未来,一旦把储能概念引入,那么电能将具有储存性质,它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位置会发生巨大变化。这改变了电的即发即用属性,可以把时空点交错开,能源使用就更加高效,成本也会得到大幅降低。
智能化,就是家庭作为城市最小单元,智能水平逐步提高。我们过去把智能化理解成高大上的东西,并不是针对个人,但未来都将渗透到千家万户。未来,每家每户都既是城市的电力需求者,也是城市的电力供给者。举个例子,今后大家早上开车去上班,那么所有传感器就会在城市市政的监控系统体现出来,我们能看到有多少辆纯电动汽车,有多少辆汽油车在跑?现在的PM2.5指数是多少?每天的变化趋势如何,它跟城市的人口、资源分布流动之间呈现什么关系?这些数据一旦拿出来做对比分析,对每个行业都具有非常大的经济价值。
服务化,就是从基于生产的服务转变为基于需求的服务。这其中包含,基于城市、产业效能提升的增值服务;基于产品、能源交易便捷的增值服务;基于信息、产业、资源整合的增值服务。
协同化,主要包含四个层面:首先,智慧城市和能源互联网协同发展。智慧城市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驱动力,能源互联网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连接着各个智慧城市。其次,各个智慧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城市成为地球村的一个成员,分工和特色更加清晰,优势更加互补,信息更加共享。再次,众筹模式。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群体创造力量的汇集,包括能源的开发、配置和存储。最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智慧城市内的科研、生产、流通、消费链条协同循环,消费的过程支撑科研、生产、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