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自由交易对电网稳定性有没有冲击?
欧阳昌裕:不管什么平台,电力市场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或者说原则,首先是保障安全可靠,所以,必须以电力系统安全为基础的竞争,这是核心。这是电力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未来也许储能发展对安全性更有保障。
现代交易模式意义重大,一是落实9号文精神;二是用户的选择权;三是信息公开化,接受政府监管,还有信用评价;四是通过市场化手段,监督政府监管方式。例如绿色认证制度,增加的资金专项专用,发展可再生资源等。
记者:《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引入市场竞争,打破市场壁垒,无歧视开放电网。目前市场壁垒有哪些?如何引入市场竞争?
欧阳昌裕:一是政策壁垒、体制壁垒。电网的垄断,不是企业行为,因为是政府规定的体制垄断,是授权给电网企业的权利。二是省与省间的壁垒,区与区间的壁垒。在本省内,不愿用外省电,在本区内,不愿用外区电,即使便宜也不要。三是用户没有选择权,没有多元化的售电主体。这是当年的《电力法》、《供电营业条例》规定的。当年,5号文改革提到这个问题,所以,现在的改革目标就是打破以上壁垒,实现市场化竞争,还原电力商品的属性。
如何引入市场竞争,就是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竞争性环节电价,不断扩大参与直接交易的市场主体范围和电量规模,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选择具备条件地区开展试点,建成包括中长期和现货市场等较为完整的电力市场;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丰富品种,视情况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电力市场体系。
记者:《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具备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市场化电力电量平衡机制。怎样建立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相结合的市场化机制?这种机制的优势是什么?
欧阳昌裕:我国试点是云南和贵州,具体条件还没列出来,以后应该列出条件。长期交易是战略稳定,更长远的可以签五年、十年的交易合同。供用电交易可以是一个市的、一个州的,这样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