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力推技术创新 业已取得关键突破
刚刚闭幕的中国储能创新与技术峰会,就能源产业如何与“互联网+”相结合,全球储能市场发展、技术进展、示范项目等领域展开交流。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表示,能源互联网的实施推进离不开储能。储能是现代能源体系的一个支柱,也是未来能源的基础设施。
储能作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互联网中扮演着智能硬件的关键角色。在储能行业的发展初期,投资机会将主要来自储能相关设备供应商,主要是高性价比电池单元供应商,如圣阳股份、南都电源、天能动力;强强联手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如阳光电源(与三星SDI合作)、比亚迪(与ABB合作)。
阳光电源是国内最大的光伏逆变器制造商,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圣阳电源则先后承担南方电网500KW光储一体化电站、中科院电工所863课题海宁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示范项目等,奠定了公司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领导者的行业地位;高特电子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26项,并拥有4项国际发明专利,所有产品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整体来看,这些公司用自主技术创新推动储能在国内的商业化发展,并且取得了可喜成果。
产业发展面临多重困扰 目前仍是政策市场
储能产业看似繁花似锦,但目前绝大部分应用属于示范应用,主要目的是验证技术指标和使用效果,从2015年开始才逐步出现商用的储能项目。2016年至2020年,随着国家解决“弃风、弃光”政策显现成效,储能将从示范走向商用。
大规模风电、光伏并网以及分布式能源是储能最大的需求方,这就决定了国家电网和发电企业是目前储能电站的买单人。但由于储能电池的寿命、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等问题,目前电网和发电企业仅限于试验,还不愿意大规模垫资。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汤卫平表示,当前驱动储能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国家政策机制,但是缺乏实质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导向。
目前我国仍处于储能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未来将处于多种储能技术并存的状态,锂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等,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将有不同的优势。由于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政策扶持欠缺,加上商业模式不清晰,我国储能产业并未形成商业化。
国家电网对储能的技术指标为,电池循环寿命在5000次以上,价格在1500元/kWh以下,效率在80%以上。业内人士表示,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短期内无法达到此指标。而储能市场也因产品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生产力要求高,中小型企业难以企及,注定成为国企等大型电池厂商的争锋之地。
冒进做储能、动力电池的新进企业将面临洗牌。电动汽车和大型电站储能采用锂电池成本都比较高,另外产业涉及的面比较广,初期投资比较大,产品面市后推向市场用户接受度不高,至少10年内电动汽车和大型储能仍将是政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