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凸显
“四交四直”八项工程既已被列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不难发现其在优化能源配置、保障电力供应、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综合示范效益和长远战略意义。
如此次开工的锡盟—江苏、上海庙—山东特高压工程,就将内蒙古大型煤电、风电基地和江苏、山东负荷中心紧密连接在一起。
两条直流线路的起点一个地处蒙东,另一个位于鄂尔多斯,二者都属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五大综合能源基地,煤炭、风能等资源丰富。综合煤、水及环境等条件,锡盟、鄂尔多斯煤电基地可开发容量分别达到5000万、6000万千瓦。遗憾的是,受输电能力和走廊资源限制,现有的500千伏通道不能满足内蒙古的大规模电力外送。落点的江苏、山东则恰恰相反,两省均为经济大省,电力需求增长较快,然而由于一次能源资源匮乏,土地和环保空间有限,保障电力供应的压力较大。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江苏、山东全社会用电量分居全国第二、第三,外购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达13%和11%。
而“两直”工程建成后,采用特高压将内蒙古能源基地电力直送江苏、山东,可就近满足当地经济及负荷发展,并与东中部地区已有特高压工程配合,支撑华东、华北特高压交直流主网架构建,有效缓解东中部地区长期以来的电力供需矛盾。最终实现“双赢”:一方面,将促进内蒙古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推进火电、风电联合外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风电等新能源消纳规模,有力促进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每年可向江苏、山东两地共输送清洁电能1100亿千瓦时,减少煤炭运输5040万吨,减排烟尘4.0万吨、二氧化碳9900万吨、二氧化硫25万吨,有效缓解雾霾现象,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大气环境。
“两直”工程带来的环境效益,可以说是当下我国优化能源布局、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电力需求还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东中部地区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大,用电基数大、比重高,未来新兴战略产业、新业态服务业加快发展,加之人口向东部地区集聚,仍将是我国的负荷中心。另一方面,国家规划建设的西南水电基地、9个大型煤电基地、9个大型风电基地与东中部负荷中心距离一般在800~4000千米,能源基地向负荷中心输送电力的规模将越来越大,靠技改和扩建500千伏电网,或无法满足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要求。
破解西北部大型能源基地“窝电”困局和推动东中部地区治霾,所有人都在试图寻找两全的解决办法。全面建设“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成为实现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作为能源清洁发展道路上的先行者,国网公司在适应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用电多样化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