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电外送通道不畅
2010年,新疆与西北750kV联网工程正式投运,结束了新疆电网孤网运行历史。目前,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哈—郑±800kV特高压直流通道为主、4回750kV交流通道配合的外送网架结构。但是,随着新增装机容量的扩大,现有的外送通道已经不能满足疆电外送的需求。在尚未推行RPS及增加外送通道的前提下,对外输电仍存在很大问题。在2015年上半年,仅光伏和风电的弃电量总规模达35.11亿kW/h,而同期疆电外送总规模为146亿kW/h,仅此两项约占外送电量的24.05%。
从自治区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准东—华东(皖南)±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已于2015年7月正式进入建设准备阶段,这是新疆实施的第二条特高压直流外送输电通道。该工程额定输送功率1200万千瓦,目前是全世界规划输电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长的首个正负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预计在“十三五”后期,投入运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解决“电力消纳”问题仍是一个难题。
政策法规尚待完善
为鼓励光伏、风电的发展,新疆政府出台和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导致大量企业涌入新疆,行业竞争热化。在此背景下,各县、市、地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团在引进企业过程中,明目多样。比如,按照项目一般建设流程,在取得相关文件的核准之后,才能开工建设。但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催促企业在不完全具备条件下入场施工。这对企业而言,大大的增加了项目投资的风险性。既有可能导致电厂建成难以并网,致使大批资金压制,影响公司整体运营,又有可能承担着其它的风险。
另一方面,政府补贴资金不到位。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累计已超过140亿元。一般而言,从电厂开始并网发电到审批上报,从审批结束到补贴发放时间,需花一年半的时间。在资金压力与利息成本上,加之融资渠道结构单一,这种滞后性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挑战。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使部分企业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开发规划缺乏协调
目前,新疆政府、国网新疆电力公司都在编制开发规划,其开发规模、布局、时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地方政府依照当地风能资源情况确定开发规模和建设时序,未考虑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消纳市场、电网输电能力等因素。同时,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之间就规划目标缺乏统一协调,造成风电开发规划与其他电源的建设规划、电网规划相互脱节,不能协调兼顾,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合理有序开发和并网发电。比如,就风电而言,目前实行的5万千瓦风电项目由省(市)审批的规定,造成许多大风场被人为地割裂,致使一些设施重复建设,投资严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