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则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对传感器发展的支持。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传感器作为实现制造设备和工厂智能化的前提,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应用的推动下,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从2010年的397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6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4%。未来几年,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汽车和医疗等领域的传感器的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望在2020年超过3000亿元。
信息安全需要自主可控
中国传感器产业已形成从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部分细分领域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如,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传感器,它是传感器市场的主打产品。
据科技市场研究机构IC-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所售传感器的80%均是基于MEMS技术。中国的歌尔声学、瑞声科技和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已进入全球MEMS传感器供应商前50强,前两者分别是全球第二和第四大MEMS麦克风供应商,出货量占2014年全球市场的25%;汇顶科技的隐藏式指纹识别传感器技术已引起全球关注。
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国内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相对落后。全球目前约有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开发,研发机构超过6000余家。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实力较强,产品门类繁多、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总和超过60%,掌握市场主导权。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更重要的还是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传感器作为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物联网信息互联的基础,也成为易受攻击的环节之一,不仅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和网络入侵等问题,更有可能将虚假数据传入网络冲击后续所有应用。实现传感器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成为保障中国信息安全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因此,要获得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中国传感器企业首先应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应以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中高端产品为发展重点,增强传感器系统集成水平,同时有效控制成本,以应对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并帮助下游应用厂商共担成本下行压力。
以应用为导向,采用从应用倒推的方式,强化针对特定应用传感器技术的开发,加强产业链间的合作,提供系统化整体产品解决方案,提升盈利水平和减少产业化风险。同时,国内传感器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首先在个别细分领域实现突破,积累起经验和渠道后,再涉足更多传感器技术领域。
在国外传感器的系统化演进道路上,传感器生产商之间以及与软件、系统集成、下游应用厂商间将出现大量的合作和并购,或建立联系更紧密的传感器生态系统,或转型为传感器系统供应商。国内传感器产业也将出现大量境内和跨境并购。在这个过程中,国内传感器企业应在并购所构建的平台上,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迅速成长,并注重专利申请和保护,从而逐步成为世界知名的传感器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