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电力是能源的主体和综合枢纽,也是能源互联网的枢纽。电气化和清洁化是全球能源发展的两大趋势,推动了建设能源互联网的需求增长,而能源互联网又是两者的必然结果。
根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4国电力装机容量为12.7亿千瓦,其中75%为火电装机,而我国装机容量是13.6亿千瓦,其中火电占67%。“一带一路”国家的人均装机容量为409瓦,世界平均水平为751瓦,我国为1000瓦。
总体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结构均以火电为主,而可再生能源发展落后。64国电力发展有着多重目标,如缓解能源贫困,大力开发电源、电网、进行区域互联互通,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在推进互联互通方面,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明确的方向,如国际产能合作、经济走廊建设、海外工业园区开发、自贸区建设、投资基金等。
从电力角度来说,我国在上述方面都大有可为。比如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上,我国可以提供火电、水电和风光产业适用的技术、整套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直至提供产业(技术与人力和标准等)培训。
在经济走廊方面,可以建设大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电网,输出长距离电力输送技术(包括特高压),提供产业配套、负荷中心规划和管理。在海外工业园区开发上,我国可以为园区提供清洁高效的电网。“一带一路”在电力方面的合作方式与机制,可以从企业、技术、国家等方面努力。
从企业层面来说,需要从单一装备输出转到技术和标准整体输出;从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转为提供节能提效减排技术服务等。
从技术层面来看,在发展中国家,侧重各类电源开发、电网建设和运营;在中东欧地区,侧重技术、设备和电网改造;在发达国家,需要联合推动电力系统的互联网建设和物联网开发。
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制定双、多边能源政策,达成区域合作共识;形成区域合作政策、商务、技术和合作规范和政府—产业—公众对话机制等。
从区域层面来说,可以推动不同区域电力信息服务平台,共享基础信息、运营经验、成功案例等;加强区域人才培训和电力标准融合和推广;建立跨区域电力合作论坛等。
总之,能源互联网在不同地区、国家有不同的体现形式、途径和治理需求。“一带一路”能源互联网的基本需求是电源、电网和市场开发,然后是互联互通,需要视不同地区电力体系的发展程度,推进互联网和智能化。离开“一带一路”能源互联互通的发展,就称不上全球能源互联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