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不是将现有的一切推倒重来,也不能一蹴而就,是既有系统(设备)与新系统(设备)以及与先进的通信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借此不断提高其智能化水平的漫长过程。因此,智能电网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利益相关方通力合作,采用系统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才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智能电网标准体系。
发展现状
过去几年中,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重点是发展规划、标准体系编制和标准制定、示范工程建设,第二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技术的推广应用。
国家电网公司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在第一阶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完成了300多项示范工程建设;在第二阶段完成了新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对于一些缺乏商业模式或缺少相应政策机制支持的技术,则仅仅进行了示范工程建设,如自动需求响应、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智能家居等。
在智能电网建设的第三发展阶段中,国家电网公司在智能电网标准研制方面的发展目标是“完善标准体系、确保国际领先”,重点工作是完善智能电网标准体系,推进智能电网标准的国际化。
机遇和挑战
新的发展形势为智能电网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机遇: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利于从国家层面组织、调动各方力量开展智能电网技术研究、标准制定,便于形成共识、共同推动智能电网工程建设;电力改革新方案的出台为实施智能电网发展环境下的需求响应及自动需求响应提供了可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推进新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应用,提高电网资产管理和利用率,提高能源效率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标准化需求与技术发展相依相伴,智能电网新的发展形势对技术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新兴国家在国际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影响力和话语权提供了更多机会。
新形势下的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化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就技术本身而言,智能电网的复杂性加剧,如:虽然大数据为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目标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但大数据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大数据技术实施存在着诸多障碍需要克服,包括通信信息架构不满足一致性要求造成的数据上传困难;竖井状的系统结构和竖井状的管理模式造成的数据获取困难;数据模型不统一导致数据融合困难以及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这不仅涉及到通信信息系统的改造和重构,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信息物理系统是支撑未来智能电网发展、实现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方式而言,由于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和组织机构众多,需要建立相应的协调组织,才能避免标准化工作的重复和标准内容上的矛盾。在智能电网的标准化工作中,之所以出现了SGIP这样的论坛及系统评估组、系统委员会这样的创新性组织机构,正是因为智能电网标准是一个系统性课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合作。
就标准体系的研究方法而言,从既有的标准走向可满足需求的标准体系,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需要,需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收集用例,提取功能,识别出标准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对现有标准的继承,为此,需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研究现有标准过渡到未来标准的路径。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的结合,才能形成完善化的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并综合制定出标准研究和制定的技术路线。
在智能电网标准的国际化方面,我们也面临诸多挑战。过去几年我国在特高压直流、特高压交流、可再生能源接入、智能电网用户接口、电力储能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和竞争优势,同时也引起了欧美日等国家的戒备和抵触心理,使公司后续的标准国际化业务面临更大的阻力。
重点工作展望
为了完成智能电网建设第三阶段的发展目标,我们应该启动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完善化研究工作,深入分析现有智能电网标准体系的适应性,重点补充与全球能源互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信息物理系统、大数据等相关的标准,建立适合新形势的智能电网标准体系。
同时,应开展新形势下智能电网支持性政策研究,就政策、机制等向政府提出建议;在政策和标准化工作中,争取政府支持和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
还要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在IECSyC1智慧能源系统委员会和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的标准化工作中争取发挥主要作用。在智能电网大数据、智慧能源、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积极准备提案。
借助过去几年在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化工作中已取得的优势,我们要尽早启动标准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提前谋划技术标准布局,加大资源投入,在新一轮国际智能电网标准竞争中争取主动。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