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分布式储能与调度系统安全接入后,还可以在电网遇到紧急事故时提供应急支撑,这是对电网的巨大支持。另外,商业区自成微网,遇到紧急故障或事故时,释放储能可以支持自身的基本照明等需求,给应对突发事件赢得时间,对整个城市来说能减少危害性,也有利于公共安全和稳定。
可以说,未来的智能电网,储能是关键。储能不能局限于一种类型,在清洁能源、分布式用户端、配网侧,包括主网等不同的领域,储能用法不同,比例不同。怎样使储能在全社会、全网层面更加合理、经济的使用?储能需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和规划,而不是就事论事,碎片化地只谈一两种技术。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就是让电网的整个网络连接更柔性、更可控,储能就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一点是对能源转化的理解。今年6月,刘振亚董事长访问美国斯坦福大学,与专家教授交流了有关能源利用的思路,阐述了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在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下,将全球富余的电能进行时差分布以后,多余的电能就可以参与转化成其他形式能源。未来的能源系统,要提升能源交互转化的能力,能源互联网就是需要各种能源之间互相支撑。
不同能源之间的转化,譬如氢能源,可以用电来制氢,氢又可以储能,储能又能发电支撑电网,这就是一个能源转化、相互支撑的过程。因此,未来,要高效规模化电-热(冷)、电-氢能源转化、碳捕捉、电制甲烷及汽柴油合成和新能源电力的海水淡化及冷热氢联产等技术,为电网与热力网、天然气网等不同能源网络之间的柔性互联,能源的大规模、网络化转换、存储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在未来的能源系统中,多种能源的融合交互应用将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有效降低用能成本。
信息安全问题也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博弈,永无止境。在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中,信息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这方面投入应该是持续的。
记者:“互联网+”是一个热词,您认为互联网技术对智能电网建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滕乐天:
其实电网系统很早就具有了互联网特征,实际上调度自动化系统就是一个互联网。上千公里以外的发电机组只要并上网,就开始由调度自动化系统自动控制。应该说电网的自动化程度已经是相当高了。但未来要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其特征应该更加柔性,让电网更可控、可调。实现了这一点,电力系统整体的经济性、资产利用率就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