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不少”到“一个不差”
很多人难以想象,为什么我国发展这么多年,还有不通电的村庄?通电为何这么难?记者跟随电网建设者的脚步采访,了解到那些剩余的无电人口多位于偏远地区,或散落于大山的褶皱之中,群山夹裹,车马不通,或孤藏在深山密林之间,或藏匿在危崖之下,建设条件艰苦,施工难度很大。
如四川省的无电地区通电工程,大都处于高海拔高寒的山区地带,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气候多变,极端温差近60摄氏度;地质条件复杂,山高坡陡,丛林密生,65%为高山峻岭,部分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裂带”。部分区域道路状况极差,工程物资运输只能“人背马驮、肩挑手抬”。一根普通电杆价格,经过多次人工转运后,成本高达采购价格4~5倍。此外,有些高寒地区施工周期短,年均只有5个月左右,为电网建设者带来了极大挑战。
当分散于大山深处的许多村落组合起来,建设和运维成本就成了巨大的数字。记者从国家电网公司了解到,四川甘孜州色达县大章乡,全乡903户3612人,分布在807平方千米。离主网距离超过90千米,需要建设35千伏网络解决电源问题。35千伏线路长度86千米,35千伏输变电项目投资5705万元,中低压配网投资3697万元,户均10.41万元。
告别无电、缺电的历史后,随之而来的是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踏上了 “高速路”。
记者从国家电网公司了解到,根据2014年回访,新通电地区农牧民年人均收入由通电前一年的3924元提高到通电后一年的5167元,增长14.5%;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炊具分别为74、26、26、31台。
用上电只是第一步,民生与经济都在呼唤更优质的电力。让电网运行更加安全、供电服务更加优质,是电网企业的努力方向。从“一个不少”到“一个不差”,国家电网人继续向着下一个目标稳步前行。
据悉,国家电网公司下一步将努力做好对通电地区的供电服务工作,以电促进农牧区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努力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现代农村电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