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制定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但行业内很多企业对政策能发挥多大作用还有待检验,原因在于,受限于责权范围,一个部委只能针对能源系统的某一个具体领域开展工作,同时,从市场层面看,因为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以及对能源互联网概念的理解不同,因此现在预测,能源互联能够为人们现实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还为时尚早。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呼吁,在能源互联网浪潮中,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泡沫”。原因在于,虽然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很美好,但是成熟的能源应用互联网技术尚未实现,可盈利的商业模式不明确,已有的垄断格局仍难打破等,这些问题也将导致从以前的商业模式过渡到“互联网+”模式仍是漫长的。
“能源产业的链条非常长,从最上游的材料及设备,到一次能源生产,二次能源生产,到最终的能源消费。每个产业链条都要沉淀大量的投资资金,这些资金最终要依靠终端能源消费的实现来获得投资回报。每个产业链条与互联网相结合,都可以产生各式各样的商业模式。”林伯强表示,目前,一些行业内的公司从项目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包含信息化与能源技术等元素的综合解决方案,如果这些技术能够切实体现出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市场的认可,那就是很成功的能源互联网发展实践。但从目前看,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还仍在摸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