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V GL分析认为,更多地依靠对电力系统成本的全面系统性评估,能够更好地反映价格合理性,为决策提供依据。市场价值指标包含系统一级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将开发商的积极性和系统运营商的需求更好地融合。
谈到规则再平衡,DNV GL发现,开发商、独立发电商和原始设备制造商享受着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这一系统转型所带来的机会,而系统运营商和电力公司则认为自己正经受着转型的严峻考验。应对这一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完善市场机制,如修订电网规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先进转换器功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能力,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极大的系统效益。不过,具体操作时应小心谨慎,既要避免监管之手伸得过长,同时又要拿出基于市场的解决方案。
万春以德国的“50.2 赫兹”的问题印证了规划的重要性,当发现频率设置对系统稳定性构成风险时,需要大量改造光伏系统。“50.2 赫兹”是德国在大量部署光伏系统后遇到的一个与电网相关的挑战,在德国的历史上,当市电频率超过 50.2 赫兹时要求连接到低压配电网络的发电机关断,当分散的发电机渗透率较低时,这一要求是合理的,但是随着光伏装机容量的迅速增长则带来了风险。2012年,德国通过了《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条例》(SysStabV),旧的10千瓦以上的光伏发电设备都必须进行改造,以避免频率超过50.2赫兹后所有的设备同时关闭的问题再次出现。
至于放宽眼界,DNV GL认为,新的企业解决方案应该扩展电力业务的范围,促使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能源互联网”。调查显示,人们对储能和智能电网保持高度关注,66%的受访者将其选为撬动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未来的 3 大杠杆之一,这是电力、交通和供热之间界限日益模糊的一个例证。而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智能电网凸显了 IT业在帮助管理可再生能源多变性方面的作用,电力行业与更广阔的能源系统以及IT等新兴行业之间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
虽然决策者在能源问题上通常有全局意识,但行业思维可能仍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电力这个单一领域上。因此,必须放宽眼界,走出旧格局,进入“能源互联网”,后者将通过更加智能的实时运行控制来协调分布广阔的供求端的输入,扩展电力、运输和供热领域,包括抓住供热和交通运输业的“子行业获益”机会,如输电系统运营商(TSO)拥有电动汽车并向顾客出租,以此达到控制充电曲线的目的,或者拥有电动火车和短程渡轮中的蓄电池,以达到类似目的。
总体而言,未来要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需要全行业彻底转变看待新技术整合的方式,摆脱旧指标、旧规则和旧格局的束缚,摒弃认为可再生能源费力不讨好的偏见,承认它在平衡和保护电网方面能真正发挥潜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