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智能化
将成为重要方向
2015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安全、云安全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演进,全球信息安全产业仍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产业规模来看,预计2015年,全球信息安全市场规模将突破1100亿美元,未来5年,全球信息安全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我国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2015年产业仍将保持40%以上的增速。
从创新态势来看,安全智能化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传统的依赖于边界防御的静态安全控制措施将逐渐被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级、智能安全手段所取代。信息安全未来的重点将转向智能驱动的信息安全模型,能够感知风险,基于上下文背景以及灵活的并能抵御未知高级网络威胁的模型。信息安全测评技术将更趋细化和专业化,云计算使得网络和主机虚拟化,安全测评趋向扁平化;移动互联网使得针对移动操作系统、移动应用的安全测评需要重新研究,重新研制新的测评工具、构建新的测评体系;针对物联网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的特征,也需要建立专门的评价体系和测评方法。
从企业发展来看,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必须依赖于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网络安全技术是不分国界的,具有全球性特征,只有在全球信息安全市场的大舞台与国外产品进行直接竞争,才是国内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从投融资发展来看,2015年,信息安全市场竞争加剧将加速行业整合,具有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和较强服务能力支撑的信息安全骨干企业,以及具有较强集成能力的系统集成商、平台服务商等大型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都将继续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加大投融资力度。国家将加大在国防、金融、电信、能源等行业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提升IT基础设施防御能力。
从政策环境来看,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要求“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这也为2015年我国网络安全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预计2015年国家信息安全审查制度、网络安全立法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对于信息安全产业相关的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技术创新支持、人才培育和引进、投融资、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需从国家、企业及用户三个层面进行加强和完善。在国家层面,要营造更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强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骨干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安全企业层面,要加强对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化,重视和发展信息安全专业服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交流与合作;在用户层面,要提供自身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自主的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