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坚强的电网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网陕西电力将发挥哪些作用?有哪些具体措施?
卓洪树:电网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陕西经济体量和实力虽位居全国中游,但发展速度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势头好、预期强,各类园区建设快,政治活动多,民生工程多,安全可靠供电的压力大。
面向“十三五”,进一步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必须站在全国能源战略大局中去谋划和推动陕西电网发展。当前的重点工作是:解决电网“两头薄弱、中间不强”问题、电力大规模外送和西安、延安等中心城市电源支撑等,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电网发展现代化,更好地服务全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
一要加快“一交两直”特高压工程建设,形成陕西“两交四直”六个外送通道,满足全省能源电力送出需求,促进全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二要加快建设“两纵一环”750千伏骨干网架,形成陕北至关中两个纵向通道、关中环网骨干网架,服务陕北煤电集约开发和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快速发展,保障关中负荷中心用电,促成陕西750千伏与特高压网对网联接。三要建设分区域坚强的330千伏主干网架,加强各地区特别是西安等中心城区布点,服务中心城市和重点园区发展。加强陕南与关中电网联络,保证陕南用电和水电送出。四要加强配电网建设,统一规划和标准,新增延安等中心城区110千伏布点,优化网架结构,提高互联互供能力。结合区域特点,合理安排35千伏布点,加强10千伏配套送出,解决重过载设备和低电压问题。五要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推进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技术创新、智能电网综合示范项目,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支撑智能楼宇、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和促进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
记者:特高压通道建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国网陕西电力怎样推动特高压发展?
卓洪树:国网陕西电力充分认识到推进特高压送电大通道发展和加快建设陕西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年以国网陕西电力1号文件方式出台专项意见,明确“十三五”期间电网建设总体目标,从超前开展电网前期工作、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扎实开展电网智能化工作等六个方面工作着手,推动特高压工作顺利开展。
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特高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以副总经理兼主任的特高压建设管理办公室,把特高压工程项目纳入公司和省市“十三五”发展规划,严格执行国网公司总部27项基建管理通用规则,制定《国网陕西电力特高压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特高压陕西段通道清理实施细则》和管理职责界面划分及特高压工程资金预算管理等相关制度。把特高压过境线路属地政策划归各地市供电公司协调处理。本着“做实业主项目部”的目标,组织业主项目部管理人员深入浙福特高压工程施工一线,举办特高压安全准入培训,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知识学习。
记者:“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沿线省区纷纷制定了发展战略,其中陕西提出要着力打造全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这对国网陕西电力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卓洪树: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国网陕西电力紧密围绕“三个陕西”建设目标,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分区域坚强的330千伏主干网架,加强各地区特别是西安等中心城区布点,服务中心城市和陕韩产业合作园区、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区、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园区等重点园区发展。大力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在能源开发上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从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在能源消费上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解决世界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治本之策。
国网陕西电力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争取出台燃煤小锅炉替代政策,推动火电机组“上大压小”,配合做好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关停工作,推动关中地区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力做好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并网和电量接纳工作,减排二氧化碳840万吨。全面落实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充电站和充电桩建设改造,服务电动汽车上路运行,力争电动汽车充电量较上年增加150%。
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决策部署,深化“你用电、我用心”,严格落实“一口对外、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要求,试点开展预约服务,推行业扩报装项目经理负责制,全面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全力推进配网建设“六统一”,提高城乡电力普遍服务能力。强化城乡营销一体化,加快营配调业务融合,规范营业区管理,建立业扩配套工程资金池,提高客户需求响应速度。深入分析分布式电源、充换电设施等服务需求,向园区等提供定制化服务。建设“网格化”抢修布点体系,提升抢修承诺兑现率,缩短停电时间。扎实开展供电所“群众满意窗口”创建工程,实现供电所创建达标全覆盖。充分发挥客户服务中心作用,建立以99598工单倒逼服务问题解决机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处理投诉举报事件,严格问题整改和责任追究,确保行风测评保持全省第一,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供电环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