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能源互联网能够提高需求侧管理精细化和用户用电个性化水平。基于高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售电企业能够针对不同电力消费群体的用电习惯进行分析,来制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用电服务模式,同时用电客户也将有更多的用电模式选择。一方面,提高售电企业的需求侧管理精细化水平,对不同用户的不同用电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控制。另一方面,提高客户用电的个性化服务水平,客户能够根据供电企业提供的精细化差别电价和自身用电需求,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调整自身的用电行为。
最后,能源互联网能够推动广域内电力资源的协调互补和优化配置。面对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逆向分布的格局,未来我国能源互联网的电力网络结构应该是大电网与微电网相结合的形式,各个区域各种形式可再生能源都能够通过能源互联网柔性接入,从而进一步推动广域内电力资源的协调互补和优化配置。
一方面,电力远距离输送是大规模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可靠依托。电力输送网络的合理布局是实现跨区域能源互联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依托于能源互联网,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也是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能源互联网建设过程是新能源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与配套政策措施、市场机制的高度整合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进行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国情以及能源分布特点,明确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思路以及整体结构框架;集中研究能源互联网中关键技术问题,提高我国支撑能源互联网发展的相关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与标准;综合论证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能源互联网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将会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的链式变革。因此,我国需要抓住能源互联网这一重要发展契机,实现我国能源电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其中,电力互联作为能源互联的枢纽,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我国电力行业应明确促进分布式电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需求侧管理以及节能、环保、低碳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契合能源互联网的本质与核心内容,为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