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热电联产电机可以灵活的调节自身出力,这是以牺牲发电效率实现的。效率较低的热电联产电厂(发电效率40%左右)在电力经营方面很难盈利。没有一家大型电厂愿意低效运行,除非回报大于损失。而热电联产的供热能力作为人们生活的另一个必需品,成为了对传统电厂盈利的一个补充。只有在电力市场的作用下,使得传统电机低效运行时也能得到经济回报。因为热电联产发电会同时产生热,其总能源转换效率将会达到90%以上,这就使得热电联产厂可以从供热服务中获得回报。任何电厂的调节技术都是为市场服务的。当市场有需求,技术就会诞生。热电联产安装了电锅炉,储热设备等等,增加了电力生产的灵活性,用以配合市场中电价较低时,可以产生热并储存起来。以目前技术水平,热能可以被储存3天以上。而当没有风,市场中电价较高时,热电联产的稳定输出也会获得更高的利益。实现这些技术要考虑需求以及成本。以丹麦普通居民为例,平均电价大约2元人民币每千瓦时(以2015年3月汇率,1丹麦克朗对换0.9元人民币计算)。而真正的发电输电成本大约占电价的50%;公共服务责任费用及税费占了剩下的50%。较高的电价事实上增加了居民使用私人热泵供热的成本。目前丹麦最廉价的供热依然是来源与大型热电联产。以普通家庭为例,室内温度常年维持在23摄氏度,房屋绝热等级为B级(即较好)。来自热电联产的供热年花费大约在1万元人民币,而加装私人热泵需要一次性投资成本约10万元人民币。这样的对比关系为热电联产留下了供热方面的经济空间。同时,大型的热电联产厂还会通过为电网提供无功等辅助性服务而得到经济补偿,也为大规模风电消纳提供了补充。
3.2 电力市场下的国际互联与风电
国际联络线对于丹麦是基于市场原则下的重要选项。丹麦目前的冬季最大负荷大约是6000MW。传统火电容量4400MW,其能力足以覆盖载荷的75%。而风机装机容量截止到2014年大约是4900MW。全年风电覆盖负荷最大比率132%。同时配合小型热电联产和太阳能等等,总装机容量有能力独立覆盖丹麦所有的负载。在本地充足容量的保证下,电力市场为丹麦供电平衡和风能消纳提供了优化经济效益的平台。北欧电力市场被划分为多个电价区域。当丹麦出现过多的风电,丹麦的区域电价会变得极低。这时邻国的电力市场参与者会优先选择低价的丹麦风电,直到满足该地区的平衡,即在满足联络线不过载的条件下区域间电价趋同。同时由于区域功率扰动平衡的问题,会对联络线上传出功率的变化率作一定要求。对于北欧电力市场,不同电价区域的小时的变化率被限制在±600MW。这个功率交换限制会在未来被放开到±1200MW或者更大以提供灵活性。所以国际联络线与风能消纳之间是市场下的联动关系,而并非依赖关系。
3.3 电力市场下的负载响应与风电
电力汽车,热泵等消费端对风能的辅助调节都可以被归纳为负载响应。负载响应实际上是负载以价格为信号调节自身的用电量,在不影响人们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优化利用资源。至于如何调节以及调节的力度都取决于用户的要求和工程师的设计。负载响应已经在丹麦起步。以热泵类负载响应为例,丹麦一些私有公司会与最终用户签订合同,通过远程监控管理最终用户的热泵用电量。然后同时与电力市场中的平衡负责方签订合同,间接参与电力供需平衡调节。这些公司开发了一些在线监测和管理软件,通过监测实时电价和最终用户的室内温度,根据室内温度的可控范围,调节热泵的耗电量。当电价高且室内温度也高于下限时(比如22摄氏度),关停热泵。当室内温度低于舒适温度时,打开热泵。这样做,不但为最终客户省下一笔开支(10%-20%),同时由于用电量根据价格波动,使得价格高时(体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减少用电量,从而帮助调节电力供需平衡。这些公司大多都是刚刚起步,相信在未来电力市场机制激励下,会有更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