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综合使用一些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标准化进程的新方法,其中包括基于应用案例需求的工程化方法、系统结构工程化方法和基于UML的建模技术。将应用案例作为了解智能电网所需功能的常见手段,其原因在于它们很容易被某个领域的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所了解。这些案例提供了收集并将复杂系统的需求程式化(一定程度上)的途径,这些需求包括从用户需求到解决方案的规范等。通过一个相关序列图,应用案例可以及时显示其交互功能和服务,从而对接口规范提出相应的要求。系统架构应该能够显示一个复杂系统中各元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和依赖关系。
数据模型标准
数据模型标准可以在智能电网架构模型的信息层表示。将数据模型从通信协议和技术中解耦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电力系统相关的标准化工作中。通过引入的数据模型和通信服务之间的适配层[如IEC 61850标准中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这使得可以灵活地应用不同的通信技术。这一技术的独立性可确保数据模型的长期稳定,也为配合和利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智能电网的数据模型标准可以分为四个语义域,其中包括收益计量和需求响应。
1)公共信息模型(CIM)的语义域,涵盖一系列标准,例如IEC 61970,IEC 61968和IEC 62325(最后一个是特定的能源市场交易模型)。
2)IEC 61850的语义域,覆盖现场层面的整个供电侧,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包括电动汽车充电站和智能用户接口的连接。
3)电量计量配套规范(COSEM-IEC 62056)的数据交换模型主要为收益计量。
4)需求响应的数据交换模型,目前由IEC TC57 WG21工作组开发,致力于智能电网的智能用户接口。
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案例越来越多地涉及不同语义域的数据交换。为了使用标准来支持这个现象,IEC成立了专门的联合工作组,以便开发在IEC61850、CIM和COSEM数据模型之间进行互操作的规范。
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指定了在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语法格式和规则。在智能电网语境下,通信协议定义了基于数据模型标准的信息是如何在智能电网系统、设备和部件之间进行交换的。在智能电网应用中,需要考虑一些特定的非功能性需求,如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服务质量以及共存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