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怎样对接更好
随着抽水蓄能事业的发展,抽水蓄能所占的篇幅从教材中数页纸的轻描淡写,到如今一些高校专门开设了抽水蓄能课程。
“我国的电力高校未开设专门的抽水蓄能专业。我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专业都安排有《抽水蓄能技术》这门课。”华北电力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教研室主任孙万泉对本报记者介绍,“由于我校专业设置更偏于水工方向,对结构方面的知识讲授较多,对抽水蓄能的电气知识、机组知识讲授偏少。”
“目前,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动方向)现有专业教师12名,每年毕业的学生在110人左右,开设有专门抽水蓄能技术课程,学习重点是抽水蓄能电站的站址和动能规划、水泵水轮机和电动发电机的基本理论以及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难点在装机容量的选择和水泵水轮机的选型。”高传昌向本报记者介绍。
“就业而言,近年来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动方向)专业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5%以上,有20%左右的学生就业于抽水蓄能电站。学生反馈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学时较少,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不多。入职后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培训(具体时间视不同电站的具体情况而定),培训的重点是现场实操,难点是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的结合。”高传昌说。
孙万泉进一步向记者解释,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工程性较强,很多学生毕业后接触到大量的现场运行和施工工程等专业知识,且就业率在90%以上。“本科生大部分去了水电厂、工程局、设计院和投资单位等,就业面很宽。但抽水蓄能电站的并不多。”
“随着行业的发展,我们还需要了解法律、造价概预算、合同管理、了解招投标电子商务平台等方面的技术经济人才。目前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也比较缺失。此外,随着科技的变化和电站的发展,学校的专业课程也需要调整。如我们现在不按照传统的水电专业来吸收培养人才,也是按照系统来分。我们鼓励高校发展机电一体化和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或者多开设一些相应的选修课。”周炳向本报记者表示。
“我校每5年就要进行教学大纲的修订,在修订中我们也会考虑到现在水电能源的新发展和抽水蓄能等方面的教学需求。”孙万泉说,“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学校很愿意去相关水电站去实习,带学生去看看现场的情况。但是水电厂由于管理机制和安全要求等问题,拒绝我们去参观和实习,这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此,高传昌也认为,以现在的形式来看,抽水蓄能行业人才缺口较大,而学校的培养性质又决定了短期很难弥补这一缺口。因此,建议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应加强合作,培养“即插即用”性人才,再结合学校培养来充实抽水蓄能人才储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