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服务业。中国“互联网+”的改革路径不同于欧美等国家的从技术到产品再到服务的路径,而是先从技术较弱的环节——服务开始,经由产品再到技术。如目前的滴滴打车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线下打车服务模式,实现了车辆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互联网+零售业。互联网与零售业的结合催生了电子商务这一新生态,减少了商品的中间环节成本,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潜力,同时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大可能。以小米手机为例,通过网络直销模式,降低了手机的综合成本,为消费者带来高性价比的手机。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极大地减小了金融服务的信息不对称效应,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以余额宝为标志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填补了小额理财的缺失市场,P2P等网贷平台的创新激活了传统的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互联网+物流。以往我国物流增长方式相对粗放,手持终端的开发、移动APP应用的不断成熟以及大数据的深入应用,使得物流企业内部运作实现信息同步,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未来,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渗透也将持续扩大与加强,能源、医疗、教育、地产等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变革。
三、“互联网+”助推能源产业升级
在电力能源领域,电力传输网络是覆盖广泛的能源基础设施,本身具备物理性的网状结构,与互联网泛在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属性天然契合。“互联网+”作为电力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为电力能源行业在发展理念、服务模式、技术应用等方面带来全新的视角,将引领智能电网发展成为具备“互联网+”特征的能源共享网络。
促进能源生产与消费热点互联,创新开放的能源供给体系。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电力传输网络可将传统集中式发电厂、太阳能、风能及其他分布式的能源生产热点进行统一调度与监测。同时将住宅、楼宇、车辆等能源消费热点同步接入,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热点的互联。此外,能源消费者可自行建设分布式发电设施,在满足自用基础上对多余电能进行交易。未来,每个人都是电力能源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通过能源的分享、管理与互动,实现由能源消费者向能源供给与消费者的综合体转变。
打通能源与用户之间的双向通道,增强电网感知能力。以往,用户仅仅作为使用者,单纯而被动地接受电能。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向用户侧延伸,进一步完善用户与电网互动,用户可随时查询电能供给来源、周边电能需求、家电能源利用等情况,并对电能供给质量、电力企业服务质量及节能服务等反馈,从而将单向被动用电方式,转向双向互动的模式。
推动能源数据全面流动,提升能源质量及服务。以广泛部署的智能电表、智能家居以及移动作业终端等为入口,通过先进的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实现对电力能源的海量数据采集与存储,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海量数据的筛选、分析及挖掘,促进极具价值的能源数据全面流动,为精准电能供给、优质电能服务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