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在“十二五”后3年,其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并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扎扎实实稳步推进项目遴选、调查、放款等工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提出,推动智慧城市有两个重要的驱动力,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偏废或仅仅是强调技术应用而忽视社会经济层面的创新,智慧城市的试点也必将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PPP模式是一条可行之路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投入成本高,跨多个利益相关方,而且收益会更多地体现在长期社会效益而不是短期经济效益,所以必须找到健康长效的商业模式。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可以融合政府和社会资本两方面的需求。”郭为表示。同时,他还对国家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各地在建设智慧城市之初,都应极为重视基础架构设计和基础平台搭建,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在基础架构之上,城市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建设适合本地的特色应用;三是建议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在现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出台智慧城市领域推行PPP模式的规范和指导。
“比如以前修高速公路用了民间资本,就给其20年特许经营权作为补偿。”郭为用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例子解释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政府可以借民间资本进行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再给它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城市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建设适合本地的特色应用。”郭为说,例如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重点,是促进区域统筹规划、信息互联互通、产业资源整合、环境协同治理、交通效率提升等;而广泛分布的中型城市则需要解决城市吸引力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动力、老城改造和城镇化并行等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