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替补”到“主力”,一个新的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正在形成
2014年1月27日,新疆首条“疆电外送”特高压±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强大的电流从新疆的东大门哈密出发,通过2192千米的输电线路,先后跨越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6个省区,点亮了中原大地。这意味着新疆能源又多了一条“走出去”的大通道。
2010年11月,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工程开启了“疆电外送”的大门,新疆丰富的电力资源首次实现外送。2013年6月,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二通道建成投运,“疆电外送”能力提升到了200万千瓦。而2014年1月投运的±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直流输电工程更是成为一条连接西部边疆和中原大地的“电力丝绸之路”,同时也让新疆电网跨入了800千伏的特高压时代。
哈郑工程投运后,新疆外送电能力将提升400%,额定功率运行下每年可向华 中地区输送电量500亿千瓦时,直接拉动新疆投资1000亿元,拉动河南GDP增长2500亿元,相当于运输煤炭230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000万吨、二氧化硫33万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河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侯清国表示,2015年河南用电量将达到3900亿千瓦时,今后将有12%以上的用电来自于郑哈输电工程。而这相当于郑州市一年的全部用电量。
随着特高压“疆电外送”工程的全面建设,新疆正在逐步由中国能源领域的 “替补”变为“主力”,成为一个新的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
新疆具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风能占全国总量的37%,仅次于内蒙古;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居全国第二,新疆戈壁、荒漠、沙地等非常适合发展大规模光伏电站。
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新疆正逐渐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地。截至2014年底,新疆电网风电与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129万千瓦,同比增长39%。
要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高效利用,必须统筹考虑新能源基地与外送通道建设,预留消纳市场,同步建设跨区特高压输电工程,将西部和北部地区的风电输送到华北、华中、华东等用电负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