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把4K简单的定义为清晰度和图像细节的提升,恐怕不够准确。在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曾对安全防范系统做过定义,其中明确指出“安全防范系统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安全作为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清晰度的提升的确为事后取证、调查和分析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但是事后处理的方式未免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我们更希望可以及早发现问题,把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在海康威视看来,4K应该是聪明的高清、智能的高清和智慧的高清,我们关注更多的是4K背后的技术支撑。所以,4K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目的,“看得懂”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那么,谁来解决“看得懂”这个问题呢?
Smart 2.0,智能新高度
说到这,或许大家心里都有些答案了。没错,就是智能分析技术——视频监控的第二个需求点,同时也是4K背后的重要技术支撑。
近两年,由于智能算法的改进和芯片处理能力的增强,智能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成熟度不断攀升。以Smart IPC为代表的一系列“智能前置”IPC产品,让智能进入了实用化阶段。但是Smart IPC终究只是一个单一的产品,不能解决用户所有问题,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视频点位数量飞速增长,海量视频的搜索效率面临严重挑战。所以,智能分析应该是整个系统的事情。
通过一年的积淀,海康威视在Smart IPC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从单一产品扩展到Smart球机、Smart NVR、Smart平台软件等产品线,并由这些Smart产品组成了一个完整的“Smart 2.0智系统”。系统通过“智布”、“智防”、“智搜”、“智融”这几个物联网的层级,不仅在前端实现智能分析,后端存储和系统平台同样支持智能功能,解决“系统级”监控难题。Smart 2.0智系统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包含10项行为分析、4项异常侦测、2项特征识别(车牌识别、人脸识别)和1项统计分析在内的17项智能分析功能,有效提升整个系统运行效率。
Smart 2.0智系统是在深入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用户业务应用特点推出的有“思想”的系统,真正具备“看得懂”的能力。
虽然Smart 2.0解决了“看得懂”的问题,但是在4K的推广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可小觑的。目前4K图像多采用H.264编码算法,以海康威视为例,在此编码算法下大约需要12Mbps码流。带宽和存储同样也是高清系统建设的成本,用户的投资直线上升会影响高清的推广。由此可见,在4K的推广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带宽和存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