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列出的市场自由化的案例表明,电力行业应作出规划,以明确实施结果、确保取得理想的市场效果。换言之,市场不能设计市场本身,必须由管理机构进行严格监管(并在必要时加以调整),确保实现诸如减排等政策主旨。在欧盟,有关市场设计的讨论背景是以长期的碳排放目标与清洁能源政策、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方案和能效成本效益的分析结果为框架的。
许多“传统”的电力行业模式也可以凭借低成本、可靠性满足电力需求,同时做到降低排放。这又回到了主题———监管是关键。美国一些州或多或少保留了传统模式,却已走在了减排的前列。与此同时,巴西也设计并实施了一套创新机制———拍卖发电与输电建设的长期合同———适合既非“自由化”、也非“传统”的模式,对需求量快速增长且受体制制约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异于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一计良策。我国的问题不是如何使电力行业自由化,而是如何利用国际最佳实践的监管案例、设计出最适合我国国情 与需求,且能以低成本、低风险实现能效与环境长期目标的监管模式。
将能效视为电力行业的一种资源
从报告中看出,欧美等地区管理需求侧资源(尤其是终端能效)大多由监管机构、电力规划方和电网公司负责。监管机构要求将终端能效等同于传统发电和输配电资源,甚至有时要其作为 “优先资源”。这些要求和监管规定均建立在无可争辩的强有力的事实之上,表明了能效是一种丰富而廉价的资源,可作为节省成本和减少排放的强大工具。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优秀的政策用以推进能效,其中包括“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项目、节能监督制度以及各种规范和标准。如果将这一长期承诺纳入良好设计的电力行业规划中,考虑包括能效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所有成本和效益,那么,就极有可能发掘出更多取代燃煤发电厂、减少排放的机会。我国于2010年出台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向建立电网企业能效义务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然而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加大节能义务 (当前的目标是不低于上年售电量的0.3%,最大用电负荷的0.3%)、将重点放在终端能效上 (而不是电网企业的内部节能)、加强评估、监测和验证需求侧管理投资。
相关新闻: